中国外交部宣布,对刚访问台湾的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瓦伊丘凯维丘特个人(Agnė Vaiciukevičiūtė)祭出制裁,并暂停两国交通与通讯部任何形式的交往以及国际道路运输领域交流合作。而中国在东欧的外交工作,还不只这一个打击。包括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决定退出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机制。中国在波罗地海三国的经贸外交工作,形同全面失守。
- 立陶宛不靠中国 对印太出口金额年增60%
- 德国工业界对在中国投资提高警惕
- G7外长声明关切中国军演 台湾如何借镜乌克兰?
- 不满政治干预 欧洲车厂关闭中国吉普车厂
- 留下还是撤离? 欧美企业重估中国经济前景
中国外交部宣布,对刚访问台湾的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瓦伊丘凯维丘特个人(Agnė Vaiciukevičiūtė)祭出制裁,并暂停两国交通与通讯部任何形式的交往以及国际道路运输领域交流合作。而中国在东欧的外交工作,还不只这一个打击。包括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决定退出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机制。中国在波罗地海三国的经贸外交工作,形同全面失守。
瓦伊丘凯维丘特才离开台湾,中国外交部12日晚间在官网上宣布,瓦伊丘凯维丘特“窜访”台湾,挑衅行径恶劣,践踏一个中国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决定,对她采取制裁措施;暂停同立交通与通讯部任何形式的交往,暂停同立国际道路运输领域交流合作。
空洞的制裁?波罗地海三国接连与中国经贸分手
和制裁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相同,中国并没有说明制裁瓦伊丘凯维丘特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而波罗地海三个新兴民主国家,则展现小国团结一致,抵抗大国霸凌的决心。根据外媒报道,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周四(8月11日)宣布,退出中国与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连同早前已退出机制的立陶宛,意味着波罗的海三国已全数退出这个在2012年、由北京建立和主导的合作平台。
欧洲媒体《政治报》(Politico)以“对中国在欧洲影响力重大打击”形容这次的事件,拉脱维亚政府表示,会继续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务实的关系,但也提到,要在互利、尊重国际法、人权和国际秩序的基础下进行。爱沙尼亚政府在声明透露,在去年2月之后,已没有参加合作机制下任何的会议。
中国军演在国际间引发效应,英国召见中国驻英国大使,要求解释举行军演的用意,德国政界也关注这个议题。
经济倾中的德国也有觉醒
德国总理肖尔茨(Olaf Scholz)周四(8月11日)出席夏季新闻发布会,回应与中国相关的问题。他表示,暂时没有计划访华,呼吁德国企业“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过于依赖中国,又说,已经把供应链等问题,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正在制定相关的方案。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严震生表示,波罗的海三国对中国的立场,与本身国家背景有关。但他表示,早前德国官方已表明,宪法机构的最高代表,与台湾没有接触,这种官方的表态,显示军演效应,不会实质改变德国等欧洲大国对中国的态度。
严震生:"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的欧洲国家,因为他们从前苏联独立,他们一直对共产制度都比较反感,这种动作当然是在测试底线,这些小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没有太重,他们会比较有所谓的道德勇气。德国是欧洲的领导,德国人也很务实,也是比较保守的国家,有些话在欧盟的道德高度上必须要讲,但我不认为,他会有退一步的动作。"
严震生说,在俄乌战争持续下,欧洲大国不会刻意让与中国关系,变得太差,又估计,北京在军演前,已向欧洲国家表明,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美国和其同盟,相信中国日后会与俄罗斯的关系转为低调,例如不会高调与俄罗斯进行联合军演等,以消除欧洲国家的担忧。
评论:欧洲大国或受制于俄乌战 需缓和欧中关系
研究国际关系的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叶国俊表示,在台海军演等事件上,欧洲大国基于与美国的关系,必须要作出表态,但俄乌战争持续,欧洲各国直接受影响,还有气候变化等议题,欧洲国家都需要与中国合作,让欧洲国家愿意缓和已冻结的欧中关系。
叶国俊:"俄乌战争的前后条件是很不一样,并不是说欧盟的价值有转变,而是说在现实的考量下,俄乌战争可能变得长期的情况下,需要做调整和缓和,不能不去正视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角色,不管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是很重要。欧盟和欧洲议会本身在俄乌战争之下,也受到能源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压力,会慢慢让双方试图去探索接触的机会,而接触是改善关系的第一步,很可能欧中关系会朝缓和的方向改善。"
叶国俊表示,欧洲国家近期已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氛围,例如西班牙的孔子学院不减反增,德国也有经济研究所报告指出,如果德国与中国发生贸易战,德国遭受的损失,是英国脱欧所带来损失的6倍,以突显中国市场的重要等,这些都反映欧洲各国并没有想与中国改变现有关系。
他认为,在欧中关系可能改善的情况下,台湾在经营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时,也需留意潜在的风险,特别是与他们分享高科技技术方面,例如台积电是否应该在欧洲设厂等,也值得再作考量。
评论:中国相信能以经济牌维持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中国政治学者陈道银表示,从文宣处理可见,北京对波罗的海三国脱离合作平台的事件,没有太大的反应,显示欧洲小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强硬,没有对中国的外交工作造成打击,反而在俄乌战争后,中国更理解欧洲大国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有信心欧洲会选择中国。
陈道银:"中国的外交重点都是大国外交,中国在与美国已经公开对立的状况下,需要极力拉拢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德国等,在欧洲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在拉拢的过程中,中国觉得自己有胜算,因为经济上要依赖中国,例如中国是德国的第一大出口国,打经济牌这一点,中国是很有信心。"
但陈道银认为,欧洲对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要"再教育"台湾人言论的反应,以及英国外交大臣召见中国驻英国大使等,都超出中国事前的评估,这也是中国多年来实行的战狼外交所导致的外交误判。
记者:陈子非 责编:陈美华 许书婷 郑崇生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