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童在深圳遇刺死亡的事件,在中国民间引发仇日、仇恨教育导致悲剧的反思。官方试图以两手抓的方式进行危机处理,一方面网络平台急删涉仇日言论帐号,另一方面有国师之称的爱国学者金灿荣反驳中国有仇恨教育之说,但他的发帖却引来更多的仇日留言。
日本男童在深圳遇袭身亡的事件发生后,仇日、仇恨教育的说法在中国网络持续发酵。中国的短视频平台“快手”周六(9月21日)表示,针对个别发布煽动中日对立,蹭热炒作的不实有害信息的帐号作处理,已有90多个违规账号被禁言、禁评和封号。
金灿荣发帖为仇恨教育开脱 反而引来大量仇日留言
有爱国学者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周六(9月21日)也在个人平台发声,以“日本小学生遇害是仇恨教育造成?胡说八道!”为题,形容遇袭事件是非常不幸的偶发事件,但不应该说是中国仇恨宣传引发。
金灿荣说:“它(遇害事件)没有直接的联系证明只是针对日本去的。把它(事件)直接归因为中国的叫什么仇恨宣传,这个是夸大其词。这些年,在日本很多中国人遇害,日本人也就把它当作刑事犯罪处理,也没有日本人跑出来提起他们的仇恨教育,对不对?把这个刑事犯罪归咎于整个中国社会,这个是别有用心啊!”
在金灿荣帖文下的几百个留言,大部分内容与仇日有关。在抖音和微博输入“仇日”或“仇恨教育”等关键词,也出现大量新发布的视频,继续狠批日本在二战时的侵华行为,有博主支持金灿荣的说法,指责把中国说成有仇恨教育是受反华势力影响。
仇日话题成为中国网民争论点
有不少网民反思,有博主直言,接连发生外国人在中国遇害的情况,是仇恨教育造成,但原因却不能公开说。
博主“遥遥领先”说:“日本的小孩儿在中国给杀掉了,你说日本人会怎么看这事情?中国也意识到了这个影响面非常之大。问题的根本就是在于仇日教育、仇视教育。为什么会有仇视教育?我不说,我不敢说,说了要杀头啊!但是和平的概念是人类要有共同价值观。”
夏明:金灿荣冀淡化遇刺事件 为中国消化公关危机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批评金灿荣的说法,是只为中国政府淡化事件,并非说明真相,其逻辑荒谬和自相矛盾。
夏明说:“金灿荣啊,作为中国政府的公关危机的处理人物,把任何东西都化妆涂抹和扭曲。我认为他对日本的这个危机的分析是错的,因为他是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金灿荣是在陷入一个自我的矛盾,他说在日本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杀了,为什么不说日本人有仇恨教育呢?如果是有中国人在被日本杀了,中国的领馆和中国的政府为什么没有去为了海外的真正华人撑腰?习近平常讲的是海外华人的利益是我们的国家安全利益,这个事完全是吹牛的。”
夏明:仇日急转弯民众不埋帐 中共被仇日双刃剑自割
夏明表示,日本在二战时侵华对民间造成的伤害无法消除,其中一个原因与中国政府没有向民间说明,二战后日本透过大量援助协助中国发展的事实,以保持能玩弄民族和民粹主义的筹码,但这次事件却被这把双刃剑割伤。
夏明说:“中国政府在进行危机处理,突然要转向给日本好处,中国的老百姓当然就不愿意答应了,不给你转向。原因一个就是有部分人就认为日本的确是可恶,就是不配合宣传,把民族主义这个东西走得更极端,这就是中共点火了,把义和团的这个鬼魂放出来后,他就没法收服他们,民族主义的宣传这个是双刃剑,就割到他自己。但另一方面是有的人利用这个事件,给中国政府作对,以己之矛攻其之盾,羞辱和让中国政府难堪。”
在日学者杨海英指仇日是建国原则 中国不会改变
日本静冈大学教授杨海英表示,中国现在连串的行动,表面看来是对日本示好,但他相信,中国政府只是假装不仇日,作为应付国际对中国仇恨教育不满的压力。
杨海英说:“不要仇日这是装个样子给国际社会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原则就是反日,他不会放弃反日的教育、反日的这个意识形态和反日的思想。中国的教科书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基本对日政策也没有改变。假装的做法在它的统治下的人民也看得出来,所谓的改善仇日也仅仅是一两天的事情。”
公子沈:中国不能停止煽动民粹 只能靠删帖封号甩锅撇责
著名自媒体人公子沈表示,从日童遇害事件后中国官方的连串动作可见,中国政府想刻意淡化民间仇日情绪与官方的关係,不要外界联想到是官方在背后借夸大军国主义和炒作核废水问题煽动的事实,也为现在难以收拾的政治责任甩锅。
公子沈说:“中国政府就是希望这些事情大家忘记就好了。可是大家去反思,为什么这些事情接连不断的发生,责任就在政府。但政府不能够停止煽动人们的仇恨,因为这对共产党的维稳和政权稳固是有直接利益的。所以它肯定还会不断的煽动这种仇恨。现在政府很明显让整个的大外宣系统都开始疯狂的甩锅,去撇清政府的责任。”
公子沈表示,网络平台对仇日言论和帐号删帖封号,只是为中国政府做点表面功夫,象徵有行动回应仇日的问题。从支持仇日和仇恨教育的帖文视频,没有像批评政府的留言一样,完全在网络世界绝迹已能显示,中国政府不是真心改正仇恨教育,日后会继续利用仇恨针对它敌对的国家。
记者:陈子非 责编:陈美华、许书婷、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