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二号,海牙仲裁法庭对菲律宾提出的南海主权案作出有利于菲律宾的仲裁。对此,德文媒体及中国问题专家报道评述了中国政府产生的反应,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七月十二号,设在荷兰的海牙仲裁法庭对菲律宾政府提出的南海主权案作出有利于菲律宾的仲裁,认为中国对南海没有历史权利。尽管中国政府早就声明,拒绝该仲裁法庭的仲裁,但是大多数欧洲媒体还是认为,南海仲裁案重重地打在了中国政府的脸上。为此,对于这个仲裁案在中国政府和民间引起的反应,未来它会引发什么后续结果,国际社会在这个问题上会如何互动,两天来成为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德语媒体关注的重要新闻。
对于海牙法庭的南海仲裁,柏林墨卡托研究所中国政治问题专家霍塔瑞评述说:这个判决意味着,中国在这个区域对于其经济资源不能够要求是唯一的合法拥有者。为此,他认为,如果中国不接受这个判决,那么在一方面,国际社会必须提高和加大力度施加更大的外交压力,让中国政府明白,他们违背伤害的是国际社会的最重要的、基本的原则。而与此同时也必须立即建立沟通的桥梁,为中国提供保住面子的撤退方法。
瑞士采访了该电台驻海牙的国际安全问题专家吉斯泰戈尔(Fredy Gsteiger),他认为:这个判决可能将会使得该地区关于领土的争执进一步加剧,因为没有迹象显示中国政府会让步。而在另一方面这个判决如此明白清楚,也让很多人没想到。为此对于菲律宾以及该地区的越南、马来西亚和台湾,都没有理由接受中国的要求了。
据记者了解,大多数德国媒体和专家都认为,中国政府不仅不会让步,而且将会充分利用这个事件进行多方面的宣传。这个事件既是中国政府在国内宣传爱国主义,有利于他们国内维稳的大好时机,也是他们在国际上炫耀武力,扩大影响的时机。对此,瑞士电台报道的题目是,中国的宣传和霍霍磨刀;德国《世界报》题为,海牙反驳中国的区域要求,北京政府表示愤怒;《明镜在线》和《时代周报》的文章题目都涉及到,中国威胁在岛屿争执中,设立空防区域;《法兰克福汇报》文章题为,中国炒热爱国主义;《新苏黎世报》题为,为什么在南海争执中,中国无视海牙仲裁,认为中国政府只是要加强自信,巩固权力,而不会制造事端。《商报》的文章则题为,中国迈向对抗之路。
(特约记者:天溢; 编辑:吴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