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刘若鹏几年前在美国杜克大学实验室参与开发了一项电磁波遮盖物技术,他回国后便建立了一所相关研究机构,并注册了数千项专利。美国政府认为这样越境剽窃美国高新技术的事件远不是个例,白宫正考虑制裁。
据《纽约时报》周二的一篇报道,白宫正在商议是否会限制中国公民进入美国,特别是赴美的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以及凭临时签证在美国技术公司工作的员工。美国政府认为,数名中国公民在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敏感研究后的种种活动迹象表明,他们在美国获取了科技机密后曾以不同的方式将其输送回国。
《纽约时报》引述了海归刘若鹏的例子。他在2006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深造,并于2009年取得了该大学理学硕博士两学位。他在杜克大学时曾参与开发了一种遮盖物设备,这门技术能让物体逃脱特定频段内电磁波的探测。当时,他所在的实验室主任大卫•R•史密斯(David R. Smith)对刘若鹏有所顾忌。他发现这名中国学生似乎想与中国的老同事合作,并邀请他们参观、拍摄了实验室设备。
刘若鹏回国后于2010年在深圳成立了光启研究院,并利用之前在杜克大学获取的技术研制出的“隐身衣”技术申请了多项专利。今年4月,中国据称测试了一种能让战斗机从雷达屏幕上消失的隐形屏障,而美国官员怀疑此突破正是受益于现年34岁、身价近百亿的刘若鹏在留学时掌握的研究。
本台记者试图联系史密斯教授了解他对此事的看法,一位接听电话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称他正在出差,不方便回应。记者又致电他所在学院的联络部,但无人接听。
旅美政治评论人士吴祚来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他认同以存在泄密可能为由而限制整个群体的政策会构成种族歧视。他认为,类似刘若鹏这样的事件通常防不胜防。不光是中国人可能会这样做,任何一个国家的顶尖人才都有可能被中国政府变相“收入囊中”,为其做事。
“美国的有关部门应该致力于自己想办法,通过破案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对于高端的技术人员、涉密人员,应该进行一个签约和告知,或者是规约来制约特别的人。”
纽约时报援引不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外界还尚不清楚具体哪些项目将会受限,外国留学生有多少人会受到影响也无法估计。目前,在美留学的总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据称,这些对中国公民的限制将不适用于持有美国绿卡者或已获得政治庇护者,这些人会被豁免。
虽然有舆论认为大量中国留学生和在美公司雇员为窃取敏感技术情报提供了便利,但也有人认为以国籍为由限制人员和知识流动会是美国历史的倒退。
精英汇聚的华裔美国人组织“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于2月16日发布了一则网络声明,其中写到:“百人会明确支持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并承认确保国家有能力阻止间谍活动所带来的威胁确实至关重要。然而,百人会支持的是基于证据的公正及妥当的调查、起诉和对间谍活动的惩罚,而不是基于种族、民族和出生地的标签化猜忌和怀疑。”
学者吴祚来指出,针对敏感技术剽窃的现象,华盛顿应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制裁,避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他说,美国商务部4月对中兴通讯的设备制裁就是范例。
“那就是要拿到这些经典的案例。因为这些专业技术,中共现在已经运用在哪些领域,通过个案技术,来对这些相关的企业进行一个定点打击、精准打击,而不是一种泛打击。”
业界分析,这些正在酝酿的签证和工作限制可能会使处于胶着状态的中美贸易战进一步恶化,还可能倒逼中国技术人才带着这些应用知识回国,削弱美国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记者家傲 责编:申铧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