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年 中国是否改变地缘政治格局?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落幕。十年来,中国在该项目中投入超过一万亿美元,多达一百五十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国的合作伙伴行列,但也有不少国家落入债务陷阱,而中国却跃升为全世界最大的债主。那么,"一带一路"否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呢?

时隔4年,中国再次召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官媒宣称,有来自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与峰会。就连被国际刑事法院发出逮捕令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现身北京,并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同台而备受国际关注。然而,“一带一路”是否真的改变了国际地缘的政治格局呢?

台大政治系荣誉教授明居正在本台《亚洲很想聊》节目中指出,中国这几年动态清零政策加上经济下行,导致国内舆论怨声载道。在此期间,不少官员遭到整肃,很多人担心朝不保夕,对习近平统治有怨言。而对习近平而言,要重建向心力,经济拉抬无法一蹴可及,只能靠外交展现实力:“证明我好像是一个非西方世界领导人;另一方面,要做给国内官员和老百姓看,(他)仍是呼风唤雨的领导人。有内外双重的考量。”

台大政治系荣誉教授明居正提出,所谓的债务外交,反过来逼到中共,影响到国内债务问题。(截图自节目)
台大政治系荣誉教授明居正提出,所谓的债务外交,反过来逼到中共,影响到国内债务问题。(截图自节目)

中国10年投入1万亿美元 制造债务陷阱

统计显示,2016至2021年,美国在全球债权所占比例降至2.4%,中国则飙升至30.4%。北京当局曾在去年8月高调宣布,免除非洲17国23笔债务,总额约超过1400亿美元。

明居正表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操作模式首先由国营企业出面承揽项目,再由国有银行出资,而背后是由中国各地地方政府负责合作计划。一旦被投资国无力偿债,债务就由上述国企、国银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势必冲击中国的外汇储备。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敢大手笔对外投资,关键在于加入世贸组织(WTO)后经济突飞猛进,挤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西方投资公司源源不绝地为中国挹注外资:“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多年像个庞氏骗局,它原本不是有意要这样骗,但是发现这样可以吸引外资进来。”

然而,由于中国受到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加上美中贸易战、科技战和金融战,让外资缩手。中国财政能力大不如前,也因此习近平会改口“一带一路”将进入“工笔画”小而美的民生项目。

“它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大手笔丢钱,帝国主义的过度扩张,现在必须收缩。这种现象过去在苏联曾看过,当国家财政不健全,继续这样玩,很容易被看破手脚、打中七寸。”明居正补充说,“对中共而言也产生两难,国际上讨论债务外交,是不是回头反过来逼到中共,影响到国内的债务问题。”

“一带一路”遭遇反弹

“一带一路”推行十年中,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是倡议的典型代表,如今这两国债务重重,甚至项目破产。此外,包括波罗的海国家以及捷克、意大利,甚至非洲的坦桑尼亚也都面临能否继续参与“一带一路”的困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在节目中表示,“一带一路”基础建设涉及征地、环境保护等问题,会引来当地社会的反弹。有些国家像是印尼拥有3亿人口的大国,自认可以承受来自中国的压力,甚至可以借力使力操作,是否能像他们打的如意算盘犹未可知。中国在印尼投资建设的“雅万高铁”近日通车,另外,中国企业也在当地开采镍矿等矿产。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在节目中分析,一带一路被投资国反弹的原因。(截图自节目)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在节目中分析,一带一路被投资国反弹的原因。(截图自节目)

他指出,但是部分经济较脆弱的国家,当权者认为借此可以快速从中国取得一大笔资金,除了牵涉贪腐外,过于乐观的预期却让国家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像斯里兰卡的例子,它本身财政跟政治较脆弱,又碰到新冠疫情等,造成经济无法支撑。”

“一带一路”峰会不等于参与国选边站队

明居正分析,各国的反弹分为四个面向,首先是中国介入对各自国家主权的侵害;其次,共产主义与伊斯兰教国家,或是其他国家价值观不合,看在钱的份上,被投资国可以一时忍耐,但对于一党专制会有所警惕;第三,诚如庄嘉颖点出的贪腐问题,一遇到政党轮替,反对势力上台都急着翻盘:“最后,对这些国家来说,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并不代表选边。真正碰到大问题或美中对抗时,很多国家其实没有挣扎就选美国那边,但是现在到中国这边拿钱。美国也看懂了,不会生气。”

美国蓝点计划并非对抗“一带一路”

美国商务部曾于2019年,在东盟峰会宣布推出蓝点计划 (Blue Dot Network),在亚洲投资支持具有可持续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此举被外界视为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布局。

“我听到的蓝点计划似乎不是直接反击或挑战‘一带一路’,而是给这些不同国家更多的选项。他们可能就不需要像以往这么依赖中国,减缓中国在当地影响力,”庄嘉颖表示。

庄嘉颖说,美国的国家机制与中国不同,美国政府受到国会与法律约束,难以像中国经由国营企业直接投资外国,最后还是必须与私人企业合作。目前虽有相关目标,但后续仍未看到具体的数额或是执行的计划与细节。

记者:黄春梅 责编:许书婷、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