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三连任展望: “对外开放” 救经济的缓兵之计?

0:00 / 0:00

随着人大、政协落幕,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如愿开启了第三届国家主席任期。中国官员们也在"两会"期间秀出了向世界敞开大门、欢迎外资、支持民企的姿态。而在经历了三年多的清零锁国政策后,重启大门的中国正面临严峻经济挑战,大门外也已是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习近平在下一个五年将如何施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又将面临怎样的影响呢?

当中国再次敞开大门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学者马瑞欣(Neysun Mahboubi)正在计划着今年五月到北京的旅程,除了仍苦恼着因为航班未完全恢复而价格过高的机票,他也对能再次访问中国难掩期待。

“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在中国实地与不同参与者的交谈。”作为一位关注中国的研究者,马瑞欣上一次到中国已经是2019年秋天。与许多曾密集往来中国的学者、商人、外交人员一样,过去三年半,他们被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极端“清零政策”—大规模核酸检测、封城、强制集中隔离、签证限制等等,挡在大门之外。

3月13日中国“两会”落幕,习近平正式开启第三届国家主席任期。他在闭幕演说中向世界发出新的信号: 中国要再次大门敞开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说。

中国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则在首场记者会上,试图传递中国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信息。李强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承诺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并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利益。面对不安的外企与外资,李强喊话:“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不管外部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发展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投资兴业!”

李强虽未在记者会上提出具体振兴经济或吸引外资的政策,但当日稍晚,中国官方宣布将在15日恢复核发外国旅客签证。这是自今年一月中国结束对入境旅客强制隔离之后的又一重大放宽举动。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首场记者会上试图传递中国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信息(美联社图片)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首场记者会上试图传递中国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信息(美联社图片)

中国经济现实:“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两会释放的讯号)我注意到有非常明确的政治授权来重启中国经济的引擎,这包括接触外国企业。 在我看来,这背后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严峻的状态。”马瑞欣告诉记者。

“我认为(两会)信息很明确,他们正试图说中国大门敞开,忘掉那三年(清零政策)丑陋的日子吧!"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The Atlantic Council) 印太安全倡议高级研究员、蒙大拿大学曼斯菲尔德中心(Mansfield Center)资深研究员罗谷(Dexter Roberts)也有相同的观察。他说,中方表态背后最大的动机,是来自于领导层对经济现实的焦虑。

2022年,中国人口正出现自196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中国青年人失业率创下近20%的纪录。

习近平领导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22年经济增长仅有3%,为1976年以来的第二低增长率。根据中国各省、市、区披露的年度预算数据,2022年,地方政府为维持“清零”政策耗费至少3520亿元人民币,由此更加剧了地方的财政紧缺。

“中国政府没有那么多钱来制定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在中国生活三十多年的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在瑞士《市场报》的专访中直言他对“两会”的观察。他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政府无法出售土地融资、东北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几乎破产,再加上民营企业家信心的丧失以及美中技术竞争,中国要挽救经济“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观察家们纷纷指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正在远离支撑其崛起的市场经济时代。包含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在内的高知名度中国企业家,近年来也都纷纷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富人们离开上海、看到私营企业家到新加坡设办公室。老实说,我认为他们害怕,害怕他们会面对党对许多其他企业家所做的事情。极端的版本是将他们以腐败的罪名投入监狱;不那么极端的版本中,则是命令他们交出利润,支持党的‘共同富裕’方针。”罗谷告诉本台,他不太相信习近平有意要长期“重塑拥抱外资、鼓励民企的营商环境”,而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党干预企业、入股私营公司的举措都会再回来。”

“我很确定,这(营造友善营商环境氛围)是暂时的。” 罗谷说,“ 我长期关注中国共产党针对民营企业家的政策, 我认为习近平在内心希望走向拥有更多的国营经济, 正如他反复说的: 他认为党应该在中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3月6日向工商界代表发表讲话时,一边强调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也一边提醒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始终是“自己人”,中共有责任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

2023年3月11日,北京街头的大屏幕显示习近平在北京人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宣誓第三次连任国家主席。(美联社)
2023年3月11日,北京街头的大屏幕显示习近平在北京人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宣誓第三次连任国家主席。(美联社)

维稳、忠诚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现在都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什么大事呢?我看来不是经济上的大事。”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朝晖告诉本台,作为一位研究金融与经济领域的学者,他观察过去几年中国的各种重大决策:打压房地产、管控民企、清零政策……等等,“明显都不是以经济为优先考量"。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习近平在两会闭幕讲话时给出了这个基调。

“中共对民企、对外资,这些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是一种矛盾的态度。” 芝加哥大学人权中心客座教授滕彪告诉本台,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共的稳定、利益集团的腐败带来好处,也是中共巩固执政合法性的来源之一。但蓬勃发展的民企及海外资本的进入,一定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公民社会自由与成长,以及对基本法制配套的要求。

“以政权稳定为优先要务的中共,不能容忍这些力量的壮大。”滕彪认为,习近平的下一个五年中,对异议人士、维权律师、记者、互联网舆论、宗教信仰自由到公民社会全面打压的趋势不会改变。

而在马瑞欣看来,李强则是习近平第三任期内的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色:“他是过去几十年,上海商界认识的那个支持经济发展的李强? 还是去年四月,竭力向习近平表忠诚、不顾中国百姓而强力实行上海封城的李强?”他期望在中国对外大门敞开的窗口,探寻一些线索。

记者:唐家婕 责编: 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