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五名在华员工被拘 中国真的"国门大开"了吗?

0:00 / 0:00

在北京即将举行疫情解封以来首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之际,美国知名企业美思明智集团(Mintz Group)驻京办公室遭调查、员工被拘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中国官方一面大力宣称"对外开放"、一面打压在华外企的做法,让美国学界和商界人士在不安的气氛下展开交流。

中国"国门大开" : 欢迎"乖乖的"外国人

美国Mintz集团3月24日在给路透社、法新社的一份声明中证实,该公司北京办事处的五名中国籍员工遭到当局拘留,公司暂时停止了在北京的业务。

路透社引述上述声明披露,“Mintz集团没有收到本周在北京采取行动的事先通知,公司也没有收到任何关于针对该公司案件的官方法律通知。我们相信,我们和我们的员工没有做错任何事。”

Mintz集团是一家总部设在纽约,在全球拥有18个办事处以及雇佣450名员工的尽职调查公司。

本台当天向Mintz集团美国总部询问有关案情的细节及最新进展,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

“我不了解你说的有关情况。”目前外界对这起调查事件几乎一无所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4日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拒绝就此回应,中国外交部的网站也没有出现有关问答的文字记录。

这次美企员工被抓事件,正值中国解除清零政策及两会领导班子确定后,中方首次举办“发展高层论坛”。这个被官方视为“中国达沃斯”的会议,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重要对外经济交流平台,并借此号召海外跨国公司的高管、经济学者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聚会。该论坛今年的主题是“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

“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发展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投资兴业。”两会以来,接管经济工作的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及中国官方一直在对外释放“大门敞开”的信号。

“现在的对外开放,好像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接受习近平、中国的条件,在某种条件之下,我们还可以容忍你。他们(中国)欢迎外国人回去,但要的是‘乖乖地’。”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告诉本台,“在中美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 ”

2023年3月24日,美思明智集团(Mintz Group)北京办公室被关闭。(法新社)
2023年3月24日,美思明智集团(Mintz Group)北京办公室被关闭。(法新社)

流失的外国人才,回得去吗 ?

随着“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将于25日到2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北京正迎来三年半以来首次的“外企高管访华”旋风。这也是中国封锁国门三年多来,会议首次恢复线下举办。

美国苹果公司执行长库克24日下午出现在北京三里屯的苹果商店,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英特尔执行长盖尔辛,以及辉瑞、西门子、高通、宝马、奔驰集团等负责人也都在与会名单上。

中国在2022年12 月初取消了近三年的疫情“清零 ”政策,今年 1 月初开始重新开放边境,3月15日恢复核发外国旅客签证。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张来明在吹风会上对记者说,这次论坛着眼于“释放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

“我们可能会看到外企高管开始进进出出(中国),但对于全职驻华员工而言,(要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我认为这将是一条缓慢的回归之路。”总部设在北京的网站“中国体育观察家”(China Sports Insider)创始人马克‧德莱尔(Mark Dreyer)告诉本台。他以赛车运动联盟一级方程式赛车(F1)中国大奖赛2023年不在中国举办的决定为例,“当时,上海政府在与 F1谈判的过程基本上说:我们现在开放了,请回来吧,拜托,拜托。但没有人知道,几个月或几周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人们很小心看待这些(中国重新开放的)信号,这三年(封锁)之后,信任需要重建。外企会思考,我怎么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我今天来中国,明天我不会被封锁起来之类的?”

根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2022 年,外籍人士进出中国达450万人次,与新冠疫情开始前的2019年相比下降了95%。

中国美国商会本月初公布的一项针对319名美企会员的调查发现,过半数受访美企表示,中国已不再是其首要或前三大的投资目的地,持此观点的企业占比创该项调查有史以来最高。这也是过去25年以来,中国首次不再被该商会大多数会员公司视为前三大市场。

“还有一个事实是,(外企)被迫在‘没有中国’的情况下生活了三年之后,人们被迫寻找替代方案。”德莱尔说。

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苹果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正在将部分生产作业移出中国。继苹果公司的主要制造商富士康传出投资7亿美元在印度扩大建厂之后,路透社24日的报导也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苹果的另一个重要供应商和硕科技公司正打算在印度开设第二家工厂,以持续分散中国以外的投资和生产作业。

不安的信号

正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从事中国研究的美籍学生艾楷民,也正小心翼翼地盘算著下个学期到中国学习的计划。

“几年来,这种持续不断的、为了要进入中国而面对的实际困难,让我有很多迟疑。我当然希望这次(开放)是真的,但我不确定。"艾楷民告诉记者,从签证是否能顺利取得、仍缩减的中美航班及昂贵的机票,到考量到中国校区是否能有线下上课、与当地顺利交流的机会,以及对清零政策的不确定感,他作为一位有心投入中国研究的美国学生发现要到中国的道路前景茫茫。

“你不可能就这样(等待着政策信号)一直拖延着人生决定。"艾楷民说,他的另一个计划是留在华盛顿,完成研究生的第二年学业。

美国国务院3月10日更新对美国公民赴中国的旅游警示,敦促美国公民“重新考虑任何前往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的旅行”,因为存在“当地法律的任意执行”和被错误拘留的风险。

研究美中关系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米勒公共事务学院学者孔安怡(Aynne Kokas)告诉本台,美国校方必须按照国务院的建议行事,“若封锁或任何类型的政治紧张局势让我们的学生卡在中国,我们也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这是一个问题。”

作为曾经在中国留学、也曾以福布莱特学人身份在中国交流的孔安怡也注意到,考量到各种现实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能否留在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限制,这些因素正让美国学生对前往中国交流的兴趣大大降低。

在中国的美国大学生人数目前已下降到20年多来的最低水平。根据美国国务院数据,2020-21学年,中国国内仅有382名美国留学生,这与2018-19学年的大约12,000人相比锐减了97%;而10年前,这个数字曾达到近15,000人的峰值。

多位美中关系学者都对这种趋势感到担忧。“我们将面对一整个世代、中美关系的研究者与决策者,他们或许没有与中国进行任何实际的、在地或情感上的联系和交流,对两国关系的理解就是竞争,纯粹的竞争。”一位美中关系研究者表示。他因为担忧返回中国的计划遇到困难,不愿具名受访。

曾在中国住了10年的美国记录片导演馬修泰(Matthew Tye)告诉记者,在中国后期的种种遭遇让他意识到,中国欢迎的是“听话的、模范的外国人”。2018年,他因为拍摄记录片被国安警察盯上,不得不“逃离”中国。

馬修泰说,中国曾是他以为会长期居住的地方,但考量到安全与自由,“我不会再回去。

记者:唐家婕责编: 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