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本周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正式启动反补贴调查的举动,引发中方"强烈不满"。而此前遭中方取消访问计划的欧盟外交官员,定于下周到访北京。欧中之间摩擦与接触并存,欧盟对华立场是否正在发生转变?
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这份通知详细介绍了该委员会如何发现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接受政府优惠利率贷款、免税和低价购买零部件等相关证据。
在启动调查的前一天,欧盟委员会还公布了一份关键技术清单。该委员会表示,欧盟成员国将在年底前对四项关键技术——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完成风险评估,以防止相关技术成为中国等竞争对手实施胁迫的工具。
本周五,法新社援引消息人士透露,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Josep Borrell)将于下周启程访华。博雷利早前访华行程被两度推迟,最近一次是中方在7月份取消了他的访问。
中方反应强烈
欧盟委员会在针对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的声明中表示,相关调查将首先围绕中国出口至欧盟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制造链是否受益于非法补贴,及其对欧盟生产商造成的经济损害。
如果调查结果证实中方的相关补贴措施存在,欧盟最快将在调查启动后的9个月内,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此次反补贴调查将是彻底、公平、基于事实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声明中说:“只要我们发现证据表明他们(欧洲电动汽车生产商)的努力受到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的阻碍,我们就会采取果断行动。”
同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欧盟这项调查时表示,欧方发起的此次调查是“主观臆断”,“缺乏充足证据支持”,“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
借补贴行倾销之实?
欧盟中国商会(CCCEU)随后也就这项调查发布声明表示强烈不满,并对调查的必要性和公平性提出了质疑。
“(欧盟委员会)没有充分考虑调查对电动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欧贸易关系及全球绿色目标的潜在不利影响。”声明表示:“这不仅阻碍公平竞争,也损害欧盟和全球汽车行业的共同利益。我们对这些保护主义倾向和欧盟商业环境日益政治化表示深切关注。”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贸易专家、曾任克林顿政府贸易官员的莱茵施(William Reinsch)指出,补贴无疑会导致不公平竞争,欧盟启动调查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正当行动。
他说:“世贸组织规则明确允许各国在面对补贴和倾销等不公平贸易行为时,采取防御行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欧盟在这一领域的行动并非是保护主义,它只是恢复市场的平衡和公平。”
莱茵施进一步分析说,中国政府对汽车行业的大量补贴与此前对欧洲出口的钢铁、铝和太阳能电池板领域的情况相同,欧洲并将在传统半导体芯片方面看到同样的情况。大规模政府补贴会导致相关行业出现巨大的产能过剩,且主要体现在出口。
伴随着官方的政策扶持,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势头正劲。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汽车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在外贸中占比甚重。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到整体出口量的25%,是去年同期的2.6倍。
数据还显示,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出口国。国际能源署(IEA)指出,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正在扩大,但制造仍然高度集中在某些地区,其中中国是电池和电动汽车零部件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2022年,出口电动汽车的35%来自中国,而2021年这一比例为25%。
此外,欧洲也是中国电动汽车及其电池的最大贸易伙伴。 2022年,中国制造并在欧洲市场销售的电动汽车份额从2021年的约11%增至16%。而美国则是中国电动汽车的第三大市场,去年的销售份额达到了8%。
中欧关系将迎来转变?
在北京警告欧盟有关调查将损害双方贸易关系后,外界担忧,欧盟此举引起北京愤怒,可能会导致贸易战。此外,中国掌握着欧洲不可或缺的稀土、锂和太阳能电池板等关键原材料和产品供应,这也引起欧洲对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广泛担忧。
但莱茵施认为,中国虽然长期以来将贸易武器化,欧洲汽车制造商也担心招致中国报复,但同时,如果欧盟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行事,中国将更难采取报复行动。
他说:“特别是因为中国有义务遵守这些规则,且中国曾与通用汽车有过类似诉讼。”
早在2011年,中国对部分进口自美国的大排量汽车征收最高可至21.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生产的福特、通用汽车等均受此影响。中方当时认为,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原因是美国非法补贴其汽车行业,并向中国市场倾销。但最终,这项争议在世贸组织的裁决中,美国胜诉。
今年四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访问中国。她在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的会谈中警告说,欧盟与中国的经济密切交织,欧洲企业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行投资和提供商品及服务。
欧盟意在对华"去风险"
欧洲从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切断欧洲的能源供应中吸取惨痛教训。冯德莱恩多次公开强调,欧盟的意图并非与中国“脱钩”,而是“去风险”。
今年早间,荷兰政府宣布限制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为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铺平了道路。该份战略呼吁欧盟成员国建立经济安全技术清单和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机制。虽然该战略未直接点名中国,但“去风险”显然已成为当前欧盟决策层的关键议题。
奥德高则认为,有关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争端并不一定会在实质上改变欧中关系,因为在某些方面双方都意识到难以“脱钩”。
“这可能是一个测试案例,因为我认为欧洲会提出越来越多他们不满意的事情,并要求中国采取行动。”她说:“(中欧)关系有很多方面,而电动汽车反补贴只是其中之一。”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阿加特·德马赖斯(Agathe Demarais)日前向欧洲新闻(Euronews)透露,对华“去风险”的讨论在欧盟内部仍有分歧,且三分之二的欧盟企业没有计划撤离中国。
路透社指出,在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激怒北京的措施后,“去风险”可能会成为博雷利此次与中国官员讨论的核心内容。
莱茵施强调,相关补贴的范围和性质是本次欧盟调查的主题,因此必须等待调查得出结论后,再对具体形势作出判断。
记者:经纬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