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处于激烈竞争之际,高科技领域更成为这场博弈的前沿。与中国有长期交往关系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前发表一份报告,针对如何与中国进行学术接触提出相关原则和建议。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战略小组(The MIT China Strategy Group)最近发表题为 《大学如何与中国接触:麻省理工学院的方式》的报告。
麻省理工报告 提出与中国交往原则
据介绍,该报告是基于2021年初,麻省理工学院校长里奥·拉斐尔·莱夫(Leo Rafael Reif)要求几位在美中关系和技术竞争方面具有专长的资深教授和管理人员,就学院应如何处理与中国组织和个人的交往,制定的一套原则和建议。
该报告指出,其目的是为“维护学院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在与中国个人和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时,要在考虑“不违反麻省理工学院社区的核心原则,不危及人权,不损害美国在安全或经济方面的利益”情况下,推进知识和满足国家和世界的需求。该报告还旨在促进其他大学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美国艾德菲大学(Adelphi University)文理学院院长王维正教授告诉本台,“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行政人员的这份报告,大概是我看过的第一份美国跟中国有很多、很密切来往的高校写出的这样的报告。”
王维正认为,这份报告是希望一方面维护开放的科研环境和人员交往,同时能够让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降低或减少跟中国交往的风险,而制定的准则。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则指出,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而且很多都与国防军事相关。他认为,这份报告具有现实意义,“我想象MIT这样的研究机构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是美中之间在科技上的合作交流或共同研发,会对美国的战略、经济和安全利益构成直接的威胁。“
报告指明对华交往原则
这份报告明确表示,“为麻省理工学院未来与中国的关系指明了道路”,它建议与中国交往要采用一种将“选择性参与”与“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报告还谈到,“在与中国的研究和教育互动方面,缺乏清晰、连贯、一致的联邦政策指导,这正在扰乱学术决策,并损害了美国的科学事业。”
报告强调风险评估
这份报告确认了麻省理工学院在国际交往中,不应跨越的几条原则和界限。其中包括不参与可能损害学术工作完整性或客观性的合作活动;不参与可能帮助外国政府利用先进技术对抗美国的研究合作;不接受潜在合作伙伴试图将麻省理工学院人员排除在基于国籍、种族、性别或民族的活动之外;不参与可能助长外国政府侵犯本国公民人权的合作。
针对风险评估的部分,报告提出,在参与涉及和中国的合作之前,麻省理工的调查人员“应评估与中国实体合作的预期收益,包括对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界和国家的更广泛利益”。
对于加强风险管理问题,报告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和系统化内部报告系统,以披露利益冲突、承诺冲突及当前和未决定的支持,并审查与中国和其他构成重大安全风险国家的同事的非正式合作等等。
针对特定情况,报告建议“应取消相关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建立关系的资格”,包括“任何直接参与政府情报活动,或与中国武装部队有直接关系的系统、产品或服务提供者”。
报告还强调,教师不应参与旨在将技术转移到中国的“人才招聘”计划。麻省理工学院不应任命已知目前受雇于中国军事和安全机构的个人作为博士后或访问研究人员。
学者:报告可促进建立对华交往共同原则
王维正认为,这份报告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可能会引起美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跟中国有密切来往的一些高校群起效尤。因为大家都有同样的问题,就是跟中国交往的两难。这可能会引起讨论,先是在学校之间建立起一些共同的原则。”
近年来,不断有美国大学的教授、研究人员因参与中国“千人计划”或窃取美国知识产权并送往中国,而被起诉或逮捕,其中就包括哈佛化学系教授查尔斯·利伯等人。麻省理工的机械工程系华裔教授陈刚因在2017年向美国能源部申请拨款时, 隐瞒了自己与中国政府机构的关系,而被起诉和逮捕。随后,该案因检察官认为证据不足而撤诉。
王维正认为,如果美国联邦政府能够跟学术界合作,共同建立一套与中国交往的准则,可能会减少那些只因为是华裔就被怀疑甚至遭到逮捕的现象。不过,王维正也指出,报告一些内容比较笼统,比如针对特定研究项目,可能还需要制定更详细的交往准则等。
谢田也认为,这些指导方针有些并不实际,恐怕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他建议,美国依然可以开放性地接受来自中国的学生、学者,“但一旦你参与这种敏感、机密的研究的话,你必须做出个选择:以后加入美国籍,效忠美国,或者你不能参加这些研究。”
记者:凯迪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