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因为新疆问题制裁中国官员和实体后,中国对欧洲议会成员祭出反制裁,显然起到反效果。多位遭中国制裁的欧洲议会成员4月8日指出,中国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不吃这一套,也会持续关注新疆与香港。
欧洲议会对中关系代表团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是德国人;首次当选欧洲议会议员的莱克斯曼(Miriam Lexmann)来自斯洛伐克,还有立陶宛国会议员萨卡利耶涅(Dovilė Šakalienė),这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欧洲政治人物近来有了共同点,他们都因为关注新疆或是香港问题,成了中国制裁的对象。但三人8日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讨活动上,异口同声地要让中国知道,他们不吃制裁这一套。
卡利耶涅:“我们立陶宛是小国,中国还说我们是‘华盛顿的小弟’,但立陶宛有深刻的历史经验,知道列宁独裁政权的招数,他们想‘以商逼政’,这就像设下捕鼠陷阱一样,我们如果眼中只看见经济诱饵,那就完蛋了。”
莱克斯曼指出:“中国误判世局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尤其当澳大利亚只不过呼吁调查新冠疫情起源,就被中国霸凌,他们还想试图故技重施来影响欧盟与民主体制的运作。”
包瑞翰说:“中国误判形势,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反而是一种政治上的失败信号,而不是展现中国的实力。在我看来,《中欧投资协定》(CAI)在欧洲议会是没戏了。”
对三个人来说,上了中国的制裁黑名单变成一种荣誉勋章,而中国没公布细节的制裁对他们个人造成的实质影响,也模糊有限。
包瑞翰说,他短期会尽量避免打电话给在香港的中国朋友,因为担忧他们会受牵连;过去就从事人权工作的莱克斯曼则指出,她不会停止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卡利耶涅则说,她的外交官先生不会派驻香港或中国。他们都说,作对的事情如果必须要付出这一点点的代价,那也是应该的。
美欧仇中联盟?白宫官员:捍卫价值与原则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最近启程访问欧盟与北约前,美国、欧盟、加拿大及英国三月底罕见地在同一天,就新疆人权议题制裁中国官员,尤其是欧盟祭出的制裁中国四名官员和一家建设公司,是1989年“天安门大屠杀事件”年后,欧盟再次制裁中国。
中国随即宣布反击,并扩大至对十名欧盟人士及四个欧洲实体祭出反制裁。
白宫国安会负责中国事务的资深主任罗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布鲁金斯学会的研讨会中说,美国对中国报复制裁欧洲政治人物与实体“深表关切”,但美欧同盟只会更深化,能合作的空间还很多。
“拜登政府已经很清楚表明,和盟邦与伙伴密切合作,是外交政策中应对中国的核心作法,像是在新疆人权问题上。我要强调的是,美欧跨太平洋同盟常被塑造成是对抗者的合体,但我们是在捍卫国际原则与人权这一普世价值观时,展现集体行动,团结力量大。”罗森伯格说。
中欧投资协定 习近平自毁成绩单
国际社会纷纷针对新疆人权问题予以批判与制裁后,中国的报复以及反制裁,却显得空洞无力,尤其是中国针对欧洲国家的种种做法,加速了欧美跨大西洋同盟国家修补关系。
美籍华裔学者裴敏欣8日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刊物《战略家》(The Strategist)撰文指出,中国将欧洲多国议员与学术研究机构的成员列入制裁黑名单,是破坏好不容易深化的中欧贸易伙伴关系,中国也误判自己市场的重要性。
裴敏欣指出,美中竞争的过程中,加拿大、欧洲和英国保持相对中立,才符合中国的利益;尽管代价昂贵,中国是承受得了与美国的经济脱钩,但与西方其他主要经济体同时脱钩,形同与全世界为敌,“中国承受不起”。
他说,这首先危害到的是习近平好不容易与欧盟缔结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个协议需要得到欧洲议会的批准。但是,欧洲议会近来取消关于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会。还有议员主张,应要求中国先批准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强迫劳动的公约。
中国市场可割可弃 北京连错两次?
裴敏欣指出,尤其是在回应新疆棉的策略上,中国误判了自身市场的重要性,误以为跨国企业是单方面需要中国。
他在文中就以H&M为例指出,H&M前两大市场是美国和德国,中国虽是第三大市场,但去年营收仅占H&M的5%,H&M承担得起失去中国市场,但中国621家的H&M供应商无法承受失去H&M这个大买家的损失。
《澳洲人报》日前也报道,尽管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额年减200亿澳元,但在中国祭出关税制裁后,澳大利亚的大麦、煤炭、铜、棉花、糖和木材生产商都已分散市场或找到新买家,抵销了一些出口损失,仅有澳大利亚葡萄酒受到制裁影响,去年出口中国市场约减少不到十亿澳元。
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拉贾(Roland Rajah)说,中国的制裁对澳大利亚产品的出口影响“相当有限”。
裴敏欣在文章最后指出,中国仍有时间扭转局面,例如允许独立专家到新疆棉花场进行实地调查。如果中国没有强迫劳动,这是最好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也可以改善和西方世界的关系。
但他也悲观认为,这样的明智之举不太可能被采纳,因为中国领导人坚信自己的误判,以为中国市场大到西方不会放弃,但之前就误判美国不会与中国脱钩,这一次对欧洲,中国可能又错了。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郑崇生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