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6号的一篇文章说,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难以把握表达正当诉求和打消外界疑虑两者之间的平衡。
《金融时报》中文网6号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中国必须学会如何作一个大国”。《金融时报》经常刊载一些关于中国的富于启发的报道和评论。6号这篇文章有不少关于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客观评说,比如,文章说:“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中国先是全球事件的受害者,后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全球事件的旁观者,如今,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对于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也许会有不同看法。但是文章承认中国曾“是全球事件的受害者”。长期遭受某些列强欺负的中国人一定会对此表示首肯。
文章表示,中国的“文职政策制定者”一方面主张表达中国的正当诉求,另一方面又觉得需要打消世界对中国的疑虑。所谓“疑虑”,也许是指习近平曾表示不以为然的“国强必霸”的观点。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荣誉教授朱永德用“模棱两可”一词来形容中国决策者在把握表达正当诉求和打消外界疑虑两者之间平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够明晰、引人猜详的态度或立场。朱教授说:
“中国一方面做得很凶、很强大,另外一方面又尽量要讲些软话…… 模棱两可的态度。”
美国俄克拉荷马中部大学西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家李小兵教授表示,中国需要与西方磨合,但是中国想摸索自己的道路:
“有些大佬、大官做事还是小里小气,说话还是吞吞吐吐。应该大度一点…… 国家也一样…… 中国在摸索自己的做法…… 走出自己的路子,又不发生问题。”
李教授表示,中国在国际上表态、发声的渠道不应当是僵化的、单一的:
“要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美国就是这样:媒体有媒体的作用、国务院有国务院的作用、国会有国会的作用。它(指美国)对华发言的渠道非常多。”
李教授说,中国崛起以来,相应的对外政策的出台比较滞后:
“没有很多前瞻性的、长远的、令人说服的政策出台。”
《金融时报》6号的文章包含一些关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评语。文章说习近平在国外投射力量的同时,在国内树立个人威信;并举与即将卸任的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会面为例,称习近平是“一位愿意冒险的领导人”。对此,李教授说,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并非冒险之举。另外,李教授说,与强调个人权威、作用同时并存的,是中国缺乏有效的、坚强的民主制度这一事实:
“多年来,包括连战等人访问大陆,已经(为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晤)作了很多铺垫…….中共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需要有强硬的领导,特别是第一把手……(提升国力等 )都是通过个人威信或渠道建立。因为它没有其它制度。”
(记者:杨家岱;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