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当局时常对各国进行经济胁迫,以达到北京的政治目标。对此,外界关注美国应该如何帮助其它国家,以对抗中国的经济胁迫与报复,美国政府以及学界就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随着美、中两国竞争日益白热化,美国与中国在科技与经济领域的对抗也越来越激烈。本周四,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Shou Zi Chew)将出席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Committee)的听证会。外界推估,他将在听证会上就“TikTok是否将用户隐私数据转交给中国政府”,以及“TikTok软件是否为年轻人带来危害”等尖锐问题作出回应。
智库报告:近年来诸多国家受中国经济胁迫所害
另一方面,华盛顿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本周三发布最新报告,该报告分析并谴责过去十三年来中国对各国采取的八起经济胁迫案例。包括在2010年,中国当局因为刘晓波赢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制裁挪威,2016年,北京因为达赖喇嘛拜访而制裁蒙古,以及2020年因为澳大利亚政府要求进行新冠溯源调查而受到中国制裁。
在报告发布的研讨会上,美国驻日本大使伊曼纽尔(Rahm Emanuel)表示,“胁迫是以经济手段,企图达成政治目的。” 伊曼纽尔指出,2010年,日本成为中国经济胁迫的首位受害者,接下来韩国、澳大利亚、甚至是美国职业篮球(NBA)都曾深受其害。他补充,在上述的例子中,中国多是对受害国采取贸易制裁,不过,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编织债务陷阱,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这也是经济胁迫的一环。
学者:中国经济胁迫成效不彰
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雷诺兹(Matthew Reynolds)在会上表示,中国时常用非正式的方式对外国进行经济胁迫,这样中国官方就可以拒绝承认经济胁迫的存在。尽管这样的方式让外国更难以应对中国胁迫,不过,这同时也使中国在胁迫他国时束手束脚。
雷诺兹也谈到,中国在经济胁迫他国时,通常会规避重大经济与外交风险,因此,中国实施的经济制裁通常不会重创他国总体经济。
雷诺兹还指出,经济胁迫很少能成功帮助中国达成战略目标,“虽然中国的技术性胁迫在短期内可以达到目标,但是,这些胁迫在长期会为中国带来许多负担。以日本2010年的案例为例,虽然日本最后释放了中国船长,但是东京拒绝遵照中国的要求道歉,而且在事件后,日本决定把稀土的供应链移出中国。目前日本从中国的进口量已经从2010年的90%,降低至50%。”
美官员:中国胁迫举措已经侵犯他国主权法治
美国国务院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Emily Blanchard)则在会上表示,中国对世界的经济胁迫已经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北京所采取的经济胁迫行为意图影响各国的言行,这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也侵害法治。根据主权,各国应该要有权力自主运行。”
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经济领域高级副总裁马修·古德曼(Matthew P. Goodman)则分析,中国的经济胁迫在未来将日趋无效,“因为结构性因素,北京经济胁迫的效果将逐渐消退。首先,因为各国已经意识到了中国这样的手段,二来,中国的经济正在面临结构性倒退…人们正在找寻其他的新市场。”
会上,与会官员与学者一致呼吁,美国政府应该建立跨部门机构,使各国在面对中国经济胁迫时,能及时以金援、外交、贸易等形式,为受害国提出纾困方案。另一方面,美国以及盟友也应该提高自身供应链韧性,让印太地区国家的企业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这样中国便不再有经济筹码可以胁迫印太国家。
记者:唐缘媛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