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智库Civitas近日发布报告说,约两百名英国科学家在“非故意”的情况下,帮助中国政府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接受调查。这让中西方科技合作与政治的紧张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这份长达一百多页的报告指出,这些英国科学家来自十五所英国大学。这些大学在过去很多年中与二十二所有军方背景的中国大学和一些军事集团公司建立了合作。其中很多中国大学被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ASPI)列为“非常高风险”的机构。
名单中包含的英国大学有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等,中国的大学则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等。
真是“非故意”?
报告强调,这些英国大学是在“非故意”(unintentionally)的情况下参与了由中国军事集团公司资助或为他们所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发,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等。
曾在英国大学进行过材料科学研究的陈昕舟告诉本台,他并不认为这些科学家都是所谓的“非故意”,“这些科学家不知道这些科研成果,会被用心不良的个人、机构或者国家用于别的用途吗?我觉得不是。所以,说他’不知情’,字面上解释是可以的,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他同时指出,英国开放的科研体制可能给中国方面创造了可乘之机,“英国的大学从来都是开放的,即使是在冷战高峰期,也没有对东欧的科研人员完全关闭;…..它(英国机构)也很乐意在研究中培养中国学生,和中国的科研人员合作。”
报告分析说,如此多的英国科学家卷入了这一事件,说明英国政府用以监督和控制中国与英国大学合作的机制有欠缺。
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亚太安全研究主任帕特里克·克罗宁(Patrick M. Cronin)第一时间就在推特上点赞了这份报告。克罗宁向本台分析说,英国调查这方面的情况可能落后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但他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英国大学在经济上遇到挑战,他们此前可能需要进行一些科研合作。”
他强调,因为美国及其盟友近年呼吁对科研合作进行更严格管制,英国才开始对这些合作加紧审核。
美国华盛顿“信息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恒青则认为,英国现在花大力调查跨国科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应对中国方面这几年的高调作风,“过去几年习近平已经把话挑明了,就是要军民融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要共享,无论你是不是军方的,任何只要和它有点关系,都可以变成军方的。”
什么样的“基础研究”?
报告中附上了其中一些接受英国政府调查的英国大学的回应声明。例如: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在声明中辩称,他们接受中国公司的资助,所从事的是基础研究,是出于科学自身的目的。
报告就此建议英国政府,在未来的政策修改中,必须进一步厘清什么是基础性研究,以防止中国方面利用这些所谓的基础研究进行军事研发。
事实上,美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去年接受被美国政府指控的二十四名位“千人计划”专家诉讼代理的美国律师彼得·泽登伯格(Peter Zeidenberg)曾告诉本台,他所代理的这些专家多数是在做基础研究。
哈德逊研究所的克罗宁主任则指出,正如这份报告所提到的那样,对所谓基础研究,不要太天真,“这不仅仅涉及到有些基础研究有军事用途,而且这些基础研究创造了入场的机会,建立了关系和依赖性,这个给了中国政府机会,利用这些研究机构提供的入场机会、关系和数据等等,去展开更具影响力的行动。”
什么样的政策?
但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在制定科研合作的政策时都存在与维护学术自由的界限问题。
上个月爆出的麻省理工大学华裔教授陈刚因为涉嫌隐瞒与中国的关系而被捕,在美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抗议。尤其是陈刚在麻省理工大学的同事们指出,政府在指控陈刚时,模糊了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与与间谍活动或知识产权盗窃之间的界限,这有可能伤害到学术自由。
克罗宁主任认为,这当中必须要把握好限度,“美国大学应该和英国大学一样,向中国人开放,但必须在制度上明确,他们是否和中国军方有任何联系,也应该有技术指导方针,讲清楚哪些研究不应向国际开放,或只是向美国盟友开放。”
英国智库Civitas的报告中没有指出,涉事的科学家是否有华裔,但这个问题引起了外界的担忧。
身在英国的陈昕舟认为,英国政府需要调整政策,但不希望走得太远,“你可以在政策上把入门的门槛提高,这个没有问题,但对已经在英国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中国人来说,不希望产生负面的影响。过度去追责、甚至迫害等等,个人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
他强调,当初中国人到英国留学,很多人是理工科,后来留下来做研究,为英国的科研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