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馆最近推出2021年度的“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对宣介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民间活动提供最高单项3万美元的资助。但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却把这称之为“颜色革命”的计划,说美国在中国招募“第五纵队”。有专家认为这说明了美中外交危机的升级。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这一计划资助的对象是个人、非政府组织、智库和学术机构等,并强调资助的重点是帮助美国企业分享美国价值观,体现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计划并不资助党派政治活动,也不资助特定宗教活动等。
但《环球时报》在报道中引述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的话说,这是美国国务院打着“公共外交”的幌子,在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向特定人士或组织输送利益,策动“颜色革命”。
不寻常的外交攻击
身在北京的独立时评人、政治学博士吴强认为,中国方面的这种攻击不寻常,“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在外交领域对一种普通的公共外交进行指责,这是很罕见的。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外交战继续在升级,而且已经升级到一种非常危险的层次。”
美国人权组织“公民力量”创始人杨建利则认为,《环球时报》的这些说法可能预示着中美之间的关系正陷入冷战的边缘,“中美之间现在对抗非常激烈,甚至超过了特朗普时代。如果说特朗普时代冷战态势还没有形成,反而现在冷战的态势更加明显。”
随着近几年美中关系交恶,两国之间的传统外交也陷入了四十年以来的低潮。中美双方都承认,彼此之间的官方沟通也变得稀少。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3月份在阿拉斯加会晤上的针锋相对,尤其是杨洁篪对美国不加掩饰的指责,让中美双方记忆犹新。
世界各国都在做
公共外交一般是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来影响外国民众对本国的认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公共外交超过七十年。
中国最早加入美国的公共外交项目是1949年,中国利用美国的福尔布莱特项目,把二十四名中国学者和学生送到美国进行文化交流。除此之外,汉弗莱奖学金项目、美国教育项目、国际访问者领袖计划和文化保护大使基金等也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对华公共外交项目。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等美国新闻机构的对华广播也被看作是这种公共外交的一部分。
吴强评价说,美国的公共外交对中国社会有广泛的积极影响,“1980年代以来,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公共外交是全方位的、深度的,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很大。”
公共外交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近年来花费巨资在全球进行公共外交。据美国斯坦福大学2020年的一份报告,中国每年仅用于对外宣传的预算就超过100亿美元。
“在国际上对自己的国家做一些宣传,它只要是准确的,新闻本身是准确的,是尊重事实的,这本身无可厚非,各个国家都在做,”英文网站“改变中国”创办人曹雅学这样认为。
中国的不同做法
但她强调,美国对中国的公共外交很宽容,但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中国给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公共外交的)准入机会是非常非常少的,而且使得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面临极大危险,动不动就被追究所谓的‘颠覆政权’。”
曹雅学感慨说,中国不是国际社会的正常成员,它看事情的方式也不正常。
在2010年代,美国国务院曾通过多所美国大学在中国大学设立了20多个美国中心,宣传美国文化。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从2015年开始,这些美国中心就受到中国国安机构等政府部门的骚扰和限制。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甚至拒绝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访问该校的美国中心。
2019年前后,中国大学里的这些美国中心就被迫逐渐关闭。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评述说,这体现了美中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是美苏冷战的一种再现。
在另一面,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组成部分的孔子学院近几年也在美国受到了限制,很多美国大学纷纷关闭孔子学院,使得孔子学院的数量从巅峰时期的超过百所下降到目前的六十所左右。
杨建利认为,孔子学院并不是正常的公共外交,“孔子学院的机制中有对美国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干涉的事实,比如说,在孔子学院里,学生不能讲天安门事件、西藏、台湾、香港和新疆等问题,它有语言禁区。”
他强调,美国大使馆最近公布的项目里并不存在这样的限制。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