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就《精神卫生法草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说明报告。据陈竺介绍,为了保证公民合法权益不因滥用非自愿治疗受到侵害,防止“被精神病”现象发生,此次提交的《精神卫生法草案》规定了两种复诊、两次鉴定制度。
根据这一《草案》,针对鉴定精神障碍程度以及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必须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严格按程序作出专业判断;而实施住院治疗措施,也必须以医疗机构作出的相应诊断结论作为依据。
在北京的非政府组织“北京益仁平中心”负责人陆军表示,这部《精神卫生法草案》能够体现强化患者权益保护的意向,正是社会各界长期努力的结果:
“这部法的公开草案来看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有了一定的加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一进步它并不是由卫生部主导的。因为过去这些年精神卫生法的立法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以前是由卫生部牵头的,放大了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权力,而缩小了他们的义务和法律责任。情况重点应该是在去年得到一定改善。民间组织公民与公民社会的律师和维权人士对于精神卫生的立法 不断地提出质疑和挑战。可以说是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的攻势才导致国家不得不把精神卫生法的牵头立法者从卫生部提交到了国务院,这才导致这部立法能够有所进步。”
中国《精神卫生法》于1985年开始起草,至今已历时26年。其间侵犯患者人身权益的“被精神病”问题以及有关精神病院收治制度的立法讨论,始终处于公众关注的热点。广州第一医院的主任医师曾军认为,草案提出的两次鉴定及复诊机制,对防止精神障碍患者遭受强制性治疗,具有必要的积极作用:
“对精神病患者的判断和他的诊断复核,我觉得是对的,因为现在的医生诊断的水平有高有低。所以进一步的核诊,通过另外的诊断复核再去判断一下对一些误诊、误治、强迫治疗可能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周一,中国卫生部长陈竺就这部《精神卫生法草案》的内容解释说,目前在精神卫生方面存在的三大突出问题,包括: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水平偏低,其合法权益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另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不到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时有发生;而强制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程序存在缺失,所发生的强制收治案例引起患者及家属强烈质疑,导致“被精神病”事件不时成为舆论热点。
根据中国卫生部的统计,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列首位, 目前全国有1600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精神类疾病困扰的人群更高达2亿左右。广州的曾军医生认为,卫生法规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行政方面的支持:
“有一亿多人,占了接近10%左右的发生率,采用这种的法律手段可能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就看怎么样去执行了?中国很多事情如果有个立法相对会限制或者制约有些人滥用诊断或者被精神病的情况。但是即便是出来如果在执行方面不去执行的话,依然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的。中国很多方面如果没有行政干预的话很多事情做不成功。”
公共卫生专家陆军则指出,草案虽强调了患者权益的保护,但不足之处在于并未引入相应的司法监督机制:
“尽管说这部法律在防止被精神病方面看上去是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所谓的经过两次的鉴定,其实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因为根据中国当前的鉴定体制,鉴定的这拨儿人和精神病院的那拨儿人实际上在很多地方他是同一拨儿人。鉴定出来的结果和精神病院强加给被精神病的公民的诊断结果能够有多大的不同?精神病收治它是一个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不应该由医生来做出,而应该由司法机关来做出。必须要引入司法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医院和医生的权力多方扼制。”
根据此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精神卫生法草案》,故意将非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离开医疗机构以及强迫精神障碍患者劳动的行为,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者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