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作家鸿路获得“自由写作奖”

0:00 / 0:00

最近,独立中文笔会将第十七届自由写作奖颁给纪实文学作家鸿路。作为中国体制内作家,鸿路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在当今政府高压管制的环境下可谓少见。

鸿路又名孙鸿路,曾经是辽宁省丹东市的一名检察官,他在体制内的多年工作经验为其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灵感和素材,这也是他获得本届自由写作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评价道,“在中国,现实有时比文学想象更为丰富多彩,而且有一些现实的东西不能够报道研究。纪实文学在中国的文学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块。鸿路非常特别,他其实是属于体制内的一位人士,他写的作品非常有社会意义。”

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救援行动负责人张钰也参与了评选,并且阅读过鸿路大部分的作品。张钰认为鸿路作品的特点首先是题材新颖、写前人之未写,其次是文笔很好,故事性极强。

此外,他指出鸿路稀有地将目光投注到外国人的苦难:“中国人不太关心外国人的苦难,甚至有一点歧视,对朝鲜人、韩国人都有歧视,国内的文学作品歧视特别严重。”

鸿路近年来的两部长篇纪实作品《丹麦人在安东》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脱北女故事系列》关注了丹麦传教士和脱北者这两个群体在历史变迁下的悲欢浮沉。

《丹麦人在安东》回顾了十九世纪末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丹麦传教士在辽东传教的历程,尤其聚焦于他们在中共土改中的遭遇以及为维护教产与权利的抗争。《一江春水向东流——脱北女故事系列》则记录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朝鲜大饥荒中“脱北女”的辛酸经历,对中国警察、朝鲜蛇头及各色人贩子有细致入微的描绘。

为了深入调查“脱北女”的历史和现实,鸿路于2004年到下露河朝鲜族乡等地采访,查阅了有关贩卖朝鲜妇女的卷宗以及搜集了70件案例(2001——2008),并于14年后故地重游。

读过此书的民运人士何永全认为:“读过鸿路关于‘脱北’文章,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应该值得关注的题目,如果你还是一个心怀正义与怜悯的作家。可惜的是,(这一题材)却无人问津。毫无疑问,这其中有着当局政治性质的干涉。鸿路先生满怀自身的天良,依着追求正义的勇气,不惧带来的各种打压,深入其中,对于受害者进行了解和采访,并能成之文章,将不幸者的遭遇公之于世。”

根据独立中文笔会的颁奖通告,鸿路于1948年出生在黑龙江,1968年在文革中下乡务农。他先后工作于丹东市卫生局、宝山监狱及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1990年调入检察机关,2008年从市检察院退休。

鸿路的文学创作也在退休之后迎来了高峰,他笔耕不辍,接连发表了《基督徒的命运》、《谋杀案卷宗揭密》、《〈蒋委员长赞〉之觞》、《60年前的枪声:一起破坏粮食政策案件》、《从大陆到台湾》、《基督徒女右派》、《石在,火种就不会熄灭—“六四”之子工人沉默》等作品。

因为触及历史敏感题材,鸿路在国内面临多重压力。据张钰透露,鸿路的文章很难发表,长期只是"抽屉文学"。《检察日报》曾罕见地刊发过一篇《一个中国检察官的丹麦故事》;并且国保因他在境外发表作品常常找他谈话。

廖天琪介绍说,习近平当政以来,文艺圈受到的钳制越来越大,很多人为了自保而转向庸俗化,写一些滥情的、商业性的文章哗众取宠,和政治、社会题材脱钩。

“像孙鸿路这样的人我们觉得特别的可贵,” 廖天琪说,“这样的奖项不仅是给他个人,也是表示生活在自由环境中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同行所受的压力,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他们赞美、敬佩和有限度的支援。”

入围今年自由写作奖的候选人还有成都秋雨教会的王怡牧师,其作品涉及宣扬宪政和基督教教义。他被中国当局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和非法经营罪羁押已经超过十一个月,期间律师从未获准会见。

独立中文笔会的自由写作奖设立于2002年,致力于表彰倡导自由写作和自由表达精神、具有创作实绩的中文作家。此前的获奖者包括王力雄、章诒和、廖亦武等作家。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薛小山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