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方兴未艾为哪般?

0:00 / 0:00

书法、文言文、四书五经,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信不少国人小时候都浅尝了一二。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的今天,这些华夏民族符号正在课堂中强势回归。“国学热”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呢?

前一阵儿,包括《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在内的不少国学综艺节目出现在了央视频道上,收视率相当可观。数据显示,《诗词大会》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超过11亿人次。没过多久,众多地方卫视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国学竞赛节目。

在民间,“国学热”更是不可小觑。一份近期出版的中国国学培训行业报告引述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经营国学教育业务的相关企业有4000多家。这些民办机构大多存在于标准化课程之外,颇有些私塾的味道。

在湖南长沙,一家教育投资集团近月更是打造出了一座国学小镇,通过亲子互动、场景体验、游戏交互等方式向参与者潜移默化地传递国学文化。在小镇的首届千人成童礼上,只见孩子们身着清一色汉服,一会儿吟诵诗词,一会儿又行作揖礼。

《北京之春》杂志荣誉主编、时政评论人士胡平指出,“国学热”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元化趋势。经历过文革时期“破四旧”、“批林批孔”等颠覆性运动后,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重新产生了热忱。

他认为,虽然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近年来大力弘扬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但“国学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应对现有社会环境的草根现象。

“不少人对现在中国官方的教育体系—包括应试教育现象—也有些不满。另外,官方系统通过这套制度去灌输一些它所谓的三观,这也使很多家长不满意。”

习近平上任以来,出于对意识形态的把持,当局对教育领域的管控日益从严。9月,中国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对境外课程教材替代国家课程教材等现象开展全面清理。作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新宠,国学在很多人看来可以统一当今社会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

尽管如此,胡平说,当局对“国学热”的态度其实相当矛盾。一方面,国学教育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进了民族认同感。但另一方面,几千家国学私塾游走于官方教育体系之外,挑战了政府的权威性。

“其实大部分搞国学的人对现实还是有相当的不满,但这一点在现有环境下明显在遭受压制。不要说你用传统文化,你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套东西,如果你对现实持批评态度,当局都要加以压制。所以现在的‘国学热’也好、到处兴起的私塾也好,实际上和中共当局的政治考量充满着内在冲突。”

在2016年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中,中国教育新闻网引述了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亦说,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民国政府为了引进西式教育,全面废除了国学教育。西式教育取代国学教育后,其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而最大的莫过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

还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过度强调实用型教育,导致在培养出一个“完整人”之前就急于打造一位人才。因此,国学教育对“立德树人”来说至关重要。

美国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陈奎德直言,国学侧重经典儒家学说。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很可能被政府牵强附会,为其提供政治便利。他表示,这将为中国政教合一化推波助澜。

他还警示:“第一,国学归国学,社会的生存方式归社会的生存方式,不要企图把国学作为一个国家的垄断性意识形态。第二,不必把国学视为好像要恢复到中国古代的一套治国理念,因为现在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他补充,目前一些在国学圈中有话语权的人刻意歪曲这门学问,提出国学和西方文化水火不容,这明显是为官方背书的偏激说辞。对此,他并没有指名道姓。

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对国学进行了阐述。他曾于2013年到曲阜孔府考察。2015年,党媒《人民周刊》的一期封面故事还特意诠释了习近平深厚的国学情怀。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家傲华盛顿报道。 责编:吴晶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