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作家何伟出版短篇集《奇石》

0:00 / 0:00

曾经在中国生活15年的《纽约客》记者、独立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近期出版了短篇集《奇石》。 5月21号,纽约的亚洲协会邀请他和“铁哥们”、《消失的老北京》一书的作者梅英东(Michael Meyer)一起侃各自在中国的见闻和写作。

何伟以旅游景点的专门吸引游客、或者说骗钱的《奇石》为自己的书命名,记录了他过去12年在中国的观察。他现场念了一段书中描写的胡同修车的老头安排他约会的事,现场听众边听边笑。

何伟认为,在哪里都是这样,需要赢得人们的信任,时间和耐心是关键。他不喜欢完成任务式的赶稿和写书,而是关注质量。他喜欢到现场,跟人们聊天,从中做出分析。他的很多故事要写很久,一是事件在发展,二是中国人也不那么坦白的表达自己。因为政治压制,也因为人们不习惯表现自己、不习惯成为注意的中心。不过现在的微博改变了这种习性。

何伟记录在中国生活的三部曲,其中《寻路中国》(Country Driving)和《江城》(River Town)先后在中国出版,《甲骨文》(Oracle Bone)却没有。

何伟:“因为里面有讲述维族人的故事,法轮功抗议的情景。如果把这些删除,就不是我的书了。所以没有那样做。什么时候能在中国出版不知道,但是台湾有,想看的人还是能弄到。”

他说,在中国选择出书的时机也有讲究。在奥运和上海世博会前出版就比较难。 《寻路中国》出版时,删除了“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的部分,“镇压前有人炼法轮功”的部分。有中国读者对比《江城》的中英文版和台湾版,综合分析,找出哪两句话被删改了。他其实不想写了书只给英文读者看,更希望自己描述的对象能够看到。

梅英东(Michael Meyer)发现中国读者“已经被训练的”很会从字里行间读那些没有写出来的内容。中国读者对何伟的书反应很好,也有的人遗憾,这些内容是一个外国人来写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写呢?

梅英东刚做了三周book tour,到台湾、香港、北京、上海、杭州、珠海宣传他描写北京拆迁的书《消失的老北京》。

梅英东:“港台观众的第一个问题是:书里面原来有哪些内容是大陆不让出版的?大陆观众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这个。也就是说这一点已经是共识。”

在新书发表会上,他的出版商向媒体提供了被删减的材料和信息来源。书中一个被删除的内容是,他的建筑师朋友Duke去天津参加计划会,从会上给他发短信:“一中年官员挎着十几岁的情妇来到会场,会上那女子嘬棒棒糖的声音很响。”紧接着一个短信:“情况有变,他是市长。”

梅英东:“他们删除了他是市长的部分。啊?官员有情人?”

何伟:“棒棒糖呢?”

梅英东:“那段也删了。”

梅英东曾在胡同居委会参与工作,每个居委会都有官方党组织对邻里工作的记录。他的居委会记录有1989年6月2号、3号、4号的情况,说的是“英勇的志愿者帮助解放军设置路障”什么的。英文版有保留,中文版删除了。

梅英东:“他们的理由是'电脑会检查出来1989',我说改成:1988年之后那年。他们说不行,电脑也会查出来。”

2012年在中国畅销书榜上的翻译书籍前五名包括Jonathan Franzen的小说《自由》(Freedom)、诺奖得主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霍乱时期的爱情》(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基辛格关于中国的书、何伟的《江城》,还有美国都没有多少人读过的哈佛教授孔复礼(Philip A. Kuhn)的《叫魂》(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何伟认为,中国人真的很想了解自己的文化,有的时候只好通过外人的描述去看。

何伟目前驻扎在埃及一年半了,在学阿拉伯语。现在有两个3岁的双胞胎女儿,跟太太商量待五六年还想回中国。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