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为何导致一些考生走上绝路?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时期,又有考生不堪压力自杀的报道。分析人士指出,高考制度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 “一考定终身”。

2018年的中国高考在6月7日开始,6月9日结束。在高考开始前夕,已有考生自杀的报道见诸媒体。

据新京报6月7日报道, 河北省平泉市一名高考男生因抑郁症当天凌晨从七层楼阳台跳楼自杀,抢救无效死亡。知情人士说,1998年出生的这位男生已三次报名参加高考。

互联网上每年都有关于高考导致考生自杀的报道。中国科技商业网媒“砍柴网”6月6日发表的一篇有关分析盘点了自2001年以来中国高考考生因落榜而自杀的诸多事件。文章指出,考生自杀的原因大都是与分数线不够落榜,使他们精神受刺激,觉得自己无用,自己死了父母才能轻松等,最终导致他们选择轻生的道路。自杀方式包括用水果刀割腕、喝农药、跳楼、跳河、从高山岩石上跳入大海、上吊,甚至吞下钢钉等。文章还列举了一件2006年陕西一女生的父亲因女儿高考落榜而绝望上吊的事件。

为什么中国的高考会导致一些考生选择自杀呢?自杀现象能预防吗?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个现象有责任吗?应该如何预防这类悲剧的发生?

旅美中国学者谢选骏指出,中国的高考考的仅仅是考生的分数,而不是他们的总体能力。中国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们和爷爷奶奶们,把“望子成龙”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同时,“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变成了一个恶性竞争。这都使许多考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中一些考生不堪忍受最终选择自杀:

“在中国,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而高考则变成了子女能够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而这种‘一考定终生’的制度,又使高考变成了一场恶性竞争。这就给很多考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其中一些因不堪承受而自杀。”

“砍柴网”的文章指出,考生和父母对考试期望过高,一些人落榜后的落差感太大,导致他们最终寻短路。文章建议,应该看淡高考、看轻分数,放弃大学是改变人生唯一独木桥这一观念。文章建议,家长和媒体应该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分数观,树立对知识与能力的重视,降低对分数的敏感,和打造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氛围。

新浪网的教育专栏去年3月21引述了一位高三学生的提问。这位学生面对高考感到巨大压力,并说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自己要求和期望太高,而且也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导致内心产生很多焦虑、不安和痛苦。

专栏作家俞敏洪所提供的教导是,第一,要调整自己对于高考的预期,不要过分期望考上名牌大学。文章以阿里巴巴的马云为例指出,虽然马云只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但最终却成为一个著名于世的成功企业家。文章的第二个教导是,培养承受压力和抗打击的能力。

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了大学教育,直至1977年才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中国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被形容为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也有人把中国的年度高考称为是一场“家庭和社会的总动员”。据媒体报道,在中国,为了孩子高考顺利成功,有父母甚至花上千元为孩子请“状元符”或买祈福牌等。

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任客座教授的易富贤则指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导致许多考生一方面面临父母和亲戚的太高期望,另一方面又因为缺乏社会能力而承受不起太大的压力:

“中国的经济、社会、教育体制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以‘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为模式来规划发展的。一个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把希望寄托在其身上,使一些孩子最终承受不起压力而选择自杀。”

新华社去年6月6日的一则有关高考改革的报道说,中国国务院2014年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已开始在上海、浙江进行改革试点。改革的目的是打破“一考定终身”,增加学生选择性等。

报道说,改革后的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将由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构成;增加学生选择性则意味着,新高考将取消文理分科,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的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新高考制度将于2020年在全中国推广。

(记者:希望;责编:申铧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