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量高校"本研倒挂"  反映何种社会现象?

日前,中国大量高校的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在读本科生,出现了被称为"本研倒挂"的现象,其中既包括了大量的985/211高校,也有非985/211高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数字持续扩大 研究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现居美国的邱家军,曾于2010—2016年间在上海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担任过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他表示,根据他的观察:“最早大概是在2012年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分水岭。2012年之前,高校研究生或者硕士研究生扩招比例没那么大,但是到了2012年以后,这个数字迅速地在扩大,尤其在最近几年。”

近年来,随着中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在2023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约为七年前的一倍。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研究生招生130.17万人,总体而言本科生数量仍高于研究生。但在不少985/211高校,“本研倒挂”的现象非常突出。据知乎用户周瑞、微信公众号“星球数据派”根据公开数据所作的整理,在中国排名前列的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今年研究生新生人数都超过了本科生新生,其比例分别是2.37、3.19、1.54和2.84,而在今年新生人数方面出现“本研倒挂”现象的985/211高校数量更是超过了40所。

知乎用户周瑞、微信公众号"星球数据派"所整理的今年部分985/211高校新生研本比。(来自公众号"星球数据派")
知乎用户周瑞、微信公众号"星球数据派"所整理的今年部分985/211高校新生研本比。(来自公众号"星球数据派")

邱家军告诉记者,在他于同济大学任教时,那里的本科生就业率就已经十分堪忧。当时,尽管根据校方统计,他所在的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5%,但这个数字很有水分:“其中一小部分,当时大概的比例是12%的本科生去就读研究生,至少有60%的本科生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这还是2014年到2015年,他们给学校回报所谓的‘找到工作’,只是拿到了一个意向合同,还不是正式的签约。”

他说,由于找工作困难,因此大量本科生毕业后就去读研,而目前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也很不乐观:“我也是前几天给我们学校的一位同事打电话聊这个事情,他说现在研究生都很难找到工作,本科生就更不用说了。”

M0920-SC2.jpg
微博上的相关讨论(微博截图)
微博上的相关讨论(微博截图)

"本研倒挂"下的"越来越卷"

日前,中国不少高校“本研倒挂”的现象已引来舆论注意。在社交软件微博,话题“兰州大学在校研究生总量首超本科生”、“多所高校已本研倒挂”都冲上了热搜。有高赞评论讽刺性地评价说:“以后会不会‘大街上随便拉一个都是研究生’”,“延迟就业是国家大战略,除了家长,多方都有好处。”尽管也有质疑的声音表示,多年来“研究型大学”的常态就是研究生人数大于本科生,中国网红考研辅导讲师张雪峰更公开表示“兰州大学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研重镇,多招研究生很正常”。但目前,中国高校的“本研倒挂”现象正在蔓延。例如,被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兰州大学,其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是在2019年和今年分别超过本科生的。非985/211的浙江工业大学在今年招收的新生中,就包含本科生5342人、研究生5382人,使该校新生研本比首超1:1。

曾在北京一所艺术院校任教的向莉表示,根据她的了解,中国高校学生研本比的失调现象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十多年前,本研比例比较正常。也就是最近十五年越来越不正常了。”

她认为,这种现象将会带来的后果是“越来越卷”:“现在是很多大学的本科生或者是专科生,一毕业就失业了,找不到工作,失业率太高了。他们又缺乏经验,竞争不过在社会上打拼了十多年的老的一些人,因此的话毕业就失业。失业了怎么办,只好再继续读书,其实就更卷。它是一个恶性循环。”

邱家军认为,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扩招和“本研倒挂”现象,令他对中国高校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感到担忧:“原来的比例,就是像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一个老师就硕士研究生而言,基本就是每年招一个,这样的话老师就会有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相对比较充分的指导。如果研究生多的话,比如一个老师原来招一个,现在变成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我觉得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相对来说就会减少。研究生、博士生的质量,我也为此担忧。”

记者:孙诚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