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频发 谁该负责?

0:00 / 0:00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一名13岁初中生被3名同学残忍杀害。但时隔不久,湖北又爆出一起16岁少年疑被同龄人杀害的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哗然。中国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接连发生,究竟该由谁来负责?是社会、学校、家长还是法律?

综合中国媒体报道,河北邯郸一名13岁王姓少年3月10日外出失联,遗体隔日被发现。涉嫌杀害他的是三名未满14岁的同班同学,该案件疑似由校园霸凌所致,震惊社会。

时隔仅8天,本周一又传出湖北一名16岁少年疑被同龄人杀害的消息。中国媒体封面新闻引述这位少年的同学表示,被害人当天是被朋友邀请帮助调解纠纷时遇害,犯罪嫌疑人事后在社媒上发了 “十年” 两个字,这被网友解读为暗指自己未成年,只会被判处十年。

未成年杀人引公愤 网友要求严惩

两起接连发生的未成年杀人事件引起中国社会公愤,舆论出现要求 “严惩、重判” 的声浪,甚至有网友呼吁判处涉案人死刑。

网友 “Dolphinkle” 在微博留言写道:“不要让年龄成为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伞”;另一名匿称 “iBingo” 的网友则呼吁,“未成年杀人的要不然立即死刑,要不然18岁再死刑,期间费用爹妈承担”;网友 “陈昊然”则认为,既然双方 “对等” 都是未成年,就应按照成年人的法条执行,“建议直接死刑” 。

目前,中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判处死刑。《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不过,依犯罪年龄与罪行重大程度,未成年人仍可能须负起刑事责任。

根据中国《刑法》规定,满16岁者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而14岁以上、不满16岁者,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也应负刑事责任。针对12岁以上、不满14岁的人,中国立法机构2020年12月通过《刑法》修正案,明定 “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家庭、学校与社会都难脱责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涉及中国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案件频发?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认为,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有连带责任。

2024-02-21T093818Z_1322493314_RC2X66AN8RSQ_RTRMADP_3_TAIWAN-CHINA-COASTGUARD-FISHERMEN.JPG
河北邯郸一名13岁王姓少年3月10日外出失联,遗体隔日被发现。(X/@Guancha)

在家庭问题上,叶耀元向本台表示,在一胎化政策下,因为每家过去只能按照相关法律生一胎,父母花更多精力在这小孩身上,甚至可能过度溺爱, “而且这个也不是只是父母,有时候算起来是6个人爱1个人。那会不会因为这样子的原因,造成这个小孩就是被宠坏的小孩子,他可能在社会价值观上面会有一些误差”。

在学校教育问题上,他说:“以中国的状况来讲,至少在我们的观察里面,他可能放更多精力在所谓的不管是爱国教育,或者是学业上面的精进。” 但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还有社会关系上面,中国教育非常不足,“或者是根本就没有” 。

至于社会的责任,叶耀元指出,文革后,中国社会是介于类资本主义时代,大多数人觉得赚钱最重要。此外,中国目前社群媒体兴盛,但社媒上渲染出来的讯息或是多数博主、大V的行为与态度,“都不是太值得小孩子仿效”。

叶耀元说:“那当然这样就变成在社会上面也没有真的去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起冲突的时候,你应该要怎么处理。我觉得,这三个层次加总在一起,可能某种程度会增加这样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专家:严惩或死刑非解方

谈到中国民间舆论目前呼吁重判或死刑的声浪,旅居美国的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向本台表示,在中国,法律判处未成年人死刑的几率不大,但从全世界相关问题的发展来看,废除死刑是一个大的趋势。

针对如何抑制中国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夏业良建议:“先让他关押、羁押几年时间,如果他屡教不改,放出来以后继续作恶的话,那么有可能再把他抓进去、再判刑。到那个时候,他年龄够了,就可以采取一个形式。” 若当事人接近成年,例如15或17岁,夏业良认为或能考虑判处死缓。

但叶耀元则指出,成长阶段的人心智还没完全成熟,行为准则往往不是个人可以完全理解或是能对行为负完全的责任,靠加重刑期难以解决根本的问题:“例如说你跟一个13岁的小孩子去谈,说我关3年跟关5年、10年或者是关一辈子,他能不能真的理解其中的差异呢?”

叶耀元认为,中国目前还是应该正视教育、家庭与社会这三个问题。他说:“当你看到这样一个行为在未成年人身上发生的时候,你可能要花更多心力,不是说去改变、纠正这个人错误的行为,而是把这样的行为散发出去,让大家去了解到这个行为的问题在哪里。等于说,是一个机会教育,或者一个社会教育的机会。”

记者:徐薇婷 责编:何平 网编:伍檫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