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学语文课本选目问题上,没有一个作家像鲁迅的作品那样引起过这么大而持久的争论。部分的原因,也许与鲁迅作品的历史地位有关:鲁迅的作品对于闰土、祥林嫂和孔乙己所处那个时代的描写是那么不可取代、因而弥足珍贵,但是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中国,却又注定越来越难于被年轻人所领会和欣赏。
旅美学者、作家谢选骏表示,读鲁迅的作品对学生有帮助,但是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的篇幅应当削减:“ 鲁迅这个人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不是一句二句可以谈清楚的。但就他的作品是不是应该在中小学的教材里予以缩减,我认为应该缩减。读点鲁迅应该是有帮助,所以在这点上说,鲁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但是他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东西搁在那儿。”
旅美文学教授、作家巫宁坤教授表示,鲁迅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应当把鲁迅的文学成就从政治人物对他的评价剥离开来。他说,鲁迅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我觉得第一点不能因人废言,他跟共产党的关系不能跟他的文学作品混为一谈。就说毛泽东讲他跟他自己怎么回事不能等同起来;第二就是他在中国新文化上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他的那些杂文我觉得现在过时了吧基本是?但是我觉得他的短篇小说在中国现在小说史上那应该是摆在很高很高的地位。象《阿Q正传》这样的,那是很伟大的。”
巫教授说,有人认为鲁迅的语言晦涩,但是他的短篇小说现在的学生还是可以看懂的:“我觉得他有他的特色,何况他是这么杰出的一个作家,我们应该不能因为他语言上有一点所谓晦涩吧。有的中学生很容易接受的象‘祥林嫂’这样的。我想初中学生也可以看懂。象《阿Q 正传》有些难一些。那可以等到大学再看嘛。”
学者谢选骏表示,作为思想家,鲁迅思想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撇开他的文学成就不说,就作为一个社会人物我们来看,作为一个对思想界有影响的人,对中国人的内心有影响的人,这么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呢,他基本上属于破坏性多于建设性的。所以他这个人呢是不适于放在一个很官方的位置上的。他是脑后有反骨的人。但是要把他捧为一个官方的偶像,他就变成中魁了,变成了一个斗别人的工具了,这就是毛泽东利用鲁迅的一个过程。如果中国捧的不是孔子,是韩非的话,在过去的2、3千年里,那最后就变成秦始皇暴政了嘛。所以为什么说韩非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他却不适于做为一个官方的一个偶像挂在哪儿呢,就是这个道理。”
谢选骏表示,鲁迅的语言没有从文言文中获得脱胎换骨的改造,他的部分作品多微词掌故,故不能恣肆流畅;多病态描写,故令人压抑沉闷:“留日的人写的白话文都不如留英美的,因为留英美的把好多文章都翻译过来了,他用的都是翻译语言,对不对?包括留苏的它后来用的都是翻译语言。而这个留日的它这个日文中就有很多中国的古代语言,所以它脱胎换骨的程度就没有欧美的人那么深。他的语言是有很多微词在里头的,有很多钉子在里头的,所以就显得不流畅,很多语言是有典故的。它有个叫《故事新编》嘛,专门是用历史上的典故来写的一些小故事,那很有意思。他的语言就是有很多典故,有很多钉子,有很多挖苦的东西,有很多微言大义放在里头的。 当然就是说不大容易读这方面。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二哥就特别喜欢鲁迅的这些东西。他就介绍我去读,读完以后我就不喜欢。为什么? 读完之后,我就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很压抑觉得。在他的笔下呢几乎什么东西都很阴暗。他是比较深刻的,发现中国社会中很多病态的东西,负面的东西,然后把人都是往坏的地方讲。说得简单点儿,就是很不阳光了这个人。”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是唯一被毛泽东称颂为“圣人”的作家;对此,文学教授巫宁坤表示,那是因为鲁迅生前是亲共的。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