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挑战18亿亩耕地红线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负责的天则经济研究所最近表示,中国目前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确保18亿亩耕地的观点有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从中国总理温家宝2007年春天明确提出“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得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以来的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各界没有人高分贝地提出反对意见。但最近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在《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报告中表示,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的观点有误,主要理由包括,中国粮食安全目前不成问题,而过多保护耕地会导致房价大涨。

美国托莱多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冉伯恭表示,茅教授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挑战不是没有道理。冉教授说,确定18亿亩这个红线的理由不很清楚,而从中国的发展趋势来看,18亿亩耕地明显是个守不住的红线:

“这个提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这个数字为什么一定是18亿?怎么不是17亿、不是19亿?这个18亿的数字能不能保证?中国人口再继续增加、中国工业化再继续,中国搞各项大建设,搞公路铁路。中国现在的公路里数只有美国的一半。不要说别的,就拿建设公路这一项,能赶上美国,要达到美国公路建设的标准,那中国还要增加一倍的里数。那要占多少农田?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但是,冉教授表示,从中国历来的治国理念来看,国家领导人对粮食安全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提出18亿这个数,使得中国人民的心理上觉得我们中国吃饭不成问题,其他问题都是次要的。所以这是在安定人心。从政治经济这两方面去考虑,中国才提出这个18亿。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一直是以粮钢,以食物为天,以食为本。这种概念就是自给自足,有足够的粮食对什么都重要。因此一定会加强农业的重要性。中国多少年来由于工商业发展的关系农地都是在递减,农业耕地每年都会减少。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强调不能再减少了。现在工商业发展的速度再加上工业科技化的程度使得耕地在减少,现在中国粮食已经不够了,已经在进口粮食了。”

冉教授说,提升农业科技化程度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纽约城市大学经济学家周炬源教授表示,在讨论中国耕地面积问题的时候,应当连带考虑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生态平衡问题。他认为,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之一,就是减少对耕地的侵占:

“有不同见仁见智的看法。有几个观点,第一个就是农业经营的方式要走小农制。保持原来的小农制还是要比较规模地经营?这是一个论点。可是中国农村剩余人口还是很多,农村是相对的落后。如果不保持一个小农制,搞一个大规模的经营,可能农村失业的问题会更严重。第二个就是保持农地。自然农业的经营之外,还有一个考虑就是环保,各个产业之间应该有一个生态的平衡。搞工业发展跟经济建设也必须同时顾及到生态的平衡,各产业之间应该有一个实质的均衡点,这样才能够维持一个生活的品质。维持最低限度的一个农地,不要说是工业发展无止境地从农业用地变成工业用地。这是有道理的。”

据新浪网报道,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报告”发布会现场,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在听到对18 亿亩耕地的红线的质疑后“拂袖而去”。据报道,他不是体制内唯一不喜欢茅教授观点的人。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