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安部警示民众防"五类"间谍陷阱

0:00 / 0:00

中国持续加强"反间谍"宣传力度。国安部发文警告网民警惕五类"境外间谍机关惯用的手法"。 这五类间谍惯用手法都包括哪些呢?

中国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本周二(25日)发布了一篇文章,强调了打击电诈犯罪和间谍网勾的重要性。文章提到,已经有1482名涉诈犯罪嫌疑人被移交给中国,并揭露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网络游戏进行勾连的手段。

对此,湖南株洲赵老师本周三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自从《反间谍法》生效后,到处是这类警示和提醒,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何来军事情报和国家机密:“我们一般普通老百姓觉得间谍离我们很远,比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算我想做间谍,我能搞到国家机密吗?现在抓间谍抓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提醒小孩子听爸爸妈妈谈话,报告给老师说是特务。这让人会想到以前小时候。”

赵老师认为,这是官方是想把意识形态的谎言,再一次深入底层民间,让人感到压抑:“这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有的现象。”

文章还列举了几个案例来警示读者。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一名退伍军人小军,他因赌博欠下巨额债务而寻找网贷。他遇到了假扮为网贷公司经理的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龙哥”,对方表示只要小军提供部队涉密信息,就可以无息贷款并迅速致富。最终小军向“龙哥”出卖国家秘密被国家安全机关及时抓获。

中国当局要求军事科技爱好者在日常交流中不得将知悉、获取的涉及军事装备、部署、演习和涉及重大科研项目等内部敏感信息在互联网上或朋友圈内扩散。(网络截图/古亭提供)
中国当局要求军事科技爱好者在日常交流中不得将知悉、获取的涉及军事装备、部署、演习和涉及重大科研项目等内部敏感信息在互联网上或朋友圈内扩散。(网络截图/古亭提供)

交友恋爱求职征文等成间谍陷阱

文章要求网民警惕在QQ、微信等聊天交友软件中遇到主动搭讪,并以“交友”“恋爱”或金钱诱惑要求拍摄军事目标等陷阱;对求职、招聘网站,要认知甄别对方要求;对以学术研究、征集论文、调查咨询机构等名义要求提供内部情况或文件、资料等应予拒绝,不得将知悉的涉及军事装备、部署、演习和涉及重大科研项目等内部敏感信息,在互联网上或朋友圈内扩散。还要警惕披着记者、商人、研究人员和军事爱好者等外衣,渗透和情报交易。

河北学者孙先生接受本台采访时说:“国家安全部的这篇文章已经在很多媒体高调推出,很显然是《反间谍法》之后的一个宣传动作,从它的行文、故事来看,非常粗糙。其中提到到谁被国外间谍机构策反,被骗人的职位非常初级,甚至有退伍军人。他们掌握的情报又有多少价值,尤其文章提到的拍照等等,现在的间谍卫星都具备高清晰摄像功能,还需要他们去拍照吗,根本不需要。”

孙先生说,当局如此高调宣传反间谍无非是转移国内经济下行、百姓对现状不满的视线:“营造一种排外仇外的氛围;第二就是转移视线,其中真正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出卖情报的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比如火箭军司令、政委、外交部部长以及他们的子女亲属等。”

中国当局要求警惕披着记者、商人、研究人员和军事爱好者等外衣,渗透和情报交易。(网络截图/古亭提供)
中国当局要求警惕披着记者、商人、研究人员和军事爱好者等外衣,渗透和情报交易。(网络截图/古亭提供)

间谍招募网民拍照被称"大笑话"

此外,还有所谓“美人计”。文章称,家住某重要涉密单位附近的小刘,热衷于网上交友。某天,在像往常一样,通过手机在网络结识一名美女。该美女热情地与小刘打招呼,并发给他一些衣着暴露的照片。为博取美女好感,小刘按对方要求,对家附近的重要单位进行了拍照测绘。很快,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发现了小刘的不法行为,迅速采取行动将其抓获。经查,美女的真实身份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

辽宁居民刘女士对本台说,当局就是为了转移视线:“转移视线,老百姓都知道现在经济不行了。老百姓只要能吃饱饭就行了,间谍不间谍真是个大笑话。现在全国到处是发不出工资的人。”

记者:古亭 责编:许书婷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