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报告说,受新冠疫情和“战狼外交”等因素影响,欧美和亚洲的多个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明显下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近年来越来越好面子,并试图对外营造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那么,当局最近出了哪些“大外宣”新招数?民主世界又该如何从容应对呢?本台记者家傲和亚萨就对此进行了一番梳理和分析。
手法一: 阻止、骚扰驻华外国记者的正常工作
去年七月,河南郑州遭遇的一场洪灾也让人见识到了中共宣传机器的威力。汛情发生后,河南共青团在微博上动员中国网民举报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白洛宾(Robin Brant)的下落,并指控这家媒体“造谣”。第二天,郑州民众将德国之声记者贝林格(Mathias Boelinger)误认为白洛宾,还与其发生肢体冲突,一名记者同行急忙在一旁圆场。
“同行:不要动手,不要动手……
围观男子一:不要走,不要走……
围观男子二:他是哪家媒体的啊?这些外国(媒体)都在诬陷中国…...”
驻华外国记者协会表示,洪灾发生后,英国广播公司、《洛杉矶时报》等媒体的员工收到了死亡威胁、恐吓短信和电话,而美联社、法新社等媒体的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受到了骚扰和阻拦。
随着外媒在中国的生存空间不断被侵蚀,中国官宣在叙述敏感事件时显然占据了更大的话语权,这无疑是当局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
手法二:外包虚假信息传播
除了竭力消除杂音外,北京当局还试图操纵国际舆论风向。《纽约时报》上个月报道,上海警方去年发布的招标文件显示,他们希望在推特、脸书等主流社媒平台上定期创建大量虚假账号,还想让承包商把一些账号包装成精品账号,便于推广一些“素材”。此外,他们还希望承包商定期制作并发布指定素材的视频,并人为置顶。
文件显示,招标公开后不到一个月,一家上海通信技术公司就已中标。在竞标提案中,这家公司自称有二十名员工,其创始人魏国林的领英(LinkedIn)页面显示,他们与跨国公司合作,在“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领域提供服务。
这家公司的中标报价表显示,他们将为当地警方提供“境外社交平台注册”、“境外社交平台账号伪装及维护”、“制作原创视频”等六项服务,每月要价至少六万元人民币。
《纽约时报》近期还报道,北京当局还通过赞助一些国外“网红”回击外界对中国专制制度、少数民族政策、新冠疫情等问题的批评。比如在谈到新疆人权状况时,下面这位“老外”在一段视频中说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中国官媒的文稿。
“西方的目的就是在新疆制造动乱,从而阻止中国的崛起。”
这是英国“网红”巴雷特(Lee Barrett)。他和他的儿子在油管上发布的中国生活视频得到了几百万点击量。这对父子去过世上独一无二的酒店,走访过中国的偏远村庄,还曾在街头品尝美食。他们一方面对外展现在中国的多彩生活,另一方面也在抨击西方对中国的“误解”。
巴雷特去年表示,他们的住宿和出行是由“对方”提供的,但没人告诉他们要拍些什么。
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位“网红”的话。
“用他们的话说是种族屠杀,这种说法毫无证据可言。中国没有种族灭绝,这种言论已经被我们拆穿很多次了。”
这是英国网红韦斯(Barrie Weiss),他也是“靠谱中国”网(Best China Info)的创始人。本台记者注意到,他近期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为中国的民主制度辩护,而另一篇文章则指控西方借彭帅事件抹黑北京冬奥会。
《纽约时报》报道,这些网红大多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还声称他们发布的视频内容是由本人、而非北京当局决定的,但其中的一些人承认他们接受了中国官方机构提供的资金,而中国官员在记者会上也展示过他们的视频,并在社媒上宣传过这些内容。
手法三:在海外社媒平台上追踪中国异见人士
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不但在海外平台上散播“正能量”信息,也在这些平台上尽可能地抹杀批评声音。《纽约时报》上周报道,北京当局在国内建立了密不透风的言论审查系统后,正将其监控网拉到境外。报道说,当局通过先进的调查软件、公开记录和数据库,查找社媒用户的个人信息。
一位现居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向《纽约时报》提供的一段视频显示,她老家的警察一年多以前传唤了她的父亲,并用其手机给她打电话,催促她删除一个恶搞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推特账号。
“警察:等一下,我问你,推特号@FakeNewsOfChina是不是你的?
留学生:不是啊。
警察:那个推特号是你的吗?
留学生:什么?推特?
警察:这个推特号是不是你的?
留学生:我没听说过这个号,从来没听说过。”
报道还说,一位去年冬天回中国过年的陈姓留学生(Jennifer Chen)在国内转发了一些新闻和视频,还偶尔发表了一些在中国社媒平台上被封杀的言论。在探亲期间,当地警察找上了门,还把她带到派出所问话,命令她删除推文和仅有约一百个粉丝的匿名推特账号。在她返校后,中国警方继续跟踪她,还在电话中询问她的母亲,女儿最近有没有访问任何人权网站。
在打压负面声音的同时,中国官员和媒体也在同一些平台上发动宣传攻势,一方面为中国取得的“成就”点赞,另一方面痛批西方国家的弱点,这也被称作“战狼外交”。
华盛顿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去年引述牛津互联网学院(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的一份研究报告说,2020年6月到2021年2月的九个月间,中国外交官发布了20多万条推文,收获了近七百万个赞和上百万条评论。在此期间,中国官媒在推特和脸书上管理的170多个账号发文更是高达70万次,总共获得了3亿多个赞,以及几千万次评论和转发。
手法四:通过渗透外媒影响受众
不过,中国显然并不满足于自家宣传机器的威力,也在长期通过渗透外媒试图提升其国际形象。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多年来,中国官媒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主流报刊上植入了所谓“半广告、半社论”(advertorial)的插页。这些插页中的文章看上去像是新闻和社评内容,实际上却是中共的“大外宣”内容。
华盛顿智库全球台湾研究中心副所长多森(John Dotson)去年就在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及此事。文中说,在英国《经济学人》2020年初的一期杂志中,一篇题为《信心倍增:习近平主席带头抗击新冠疫情》(A Shot of Confidence—President Xi Leads 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 Outbreak)的文章以广告形式出现,赞扬了中国政府的疫情防控手段,指出这值得其他国家效仿。
文中还说,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插页正从纸媒转移到网媒上,这可能会让这样的“大外宣”接触到更多的读者,在一些情况下甚至还可以为特定群体打造量身定制的内容。比如,《中国日报》的“中国观察”(China Watch)专栏就出现在了《华尔街日报》、《外交政策》等西方媒体的网站上。
另外,北京当局近年来还组织了大批外国记者到中国接受培训,他们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就曾发文说,2019年,来自49个非洲和亚洲国家的50名记者在中国参加了长达十个月的培训,内容涵盖中文、政治、经济等领域。这个项目得到了中方资助,参与者不但被安排在北京市中心的公寓入住,每个月还可以享受餐饮和娱乐津贴,并到全国各地旅游。
倡导新闻自由的国际组织“无国界记者”(RSF)同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已有来自至少146个国家的三千多名传媒工作者接受过中方资助的职业培训。
民主世界应如何应对?
近些年来,中共发动的“大外宣”不但倚仗了在国内屡试不爽的审查机制,还利用了西方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借机营造中国一片“岁月静好”的假象。那么,国际社会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宣传攻势呢?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曾锐生(Steve Tsang)对本台表示,民主世界应该尽可能地揭发这些“大外宣”的幕后指使者,以便民众更好地甄别信息。
“我认为我们需要对这些虚假信息逐一进行反制,虽然这可能会非常耗时费力……但在我看来,我们不该采取与中共类似的方式来应对他们阴险的、让人难以接受的手段,以免卷入一场错误的‘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
实际上,很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在这样做了。脸书、推特和油管等社媒平台近些年已经开始标注受到政府资助的账号,这意味着央视、新华社、《环球时报》等中国官媒都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与此同时,这些平台还定期封杀涉嫌传播虚假信息的账号,这意味着不厌其烦地重复中国官宣的“水军”和机器人账号将难逃折寿的命运。
追踪中国网络审查的“中国数字时代”(China Digital Times)网站审查分析师刘力朋表示,标注账号性质、封杀可疑账号等措施都有助于营造一个更清新的网络环境,而民主社会一定要对自身价值观抱有信心。
“中国政府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他们的敌意,但这些招数起到的效果与他们的投入相比还是相当可笑的。我认为对于那些了解中国‘大外宣’规模的中文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反而是要对言论自由抱有信心,这就可以抵御很多假消息和误导性信息。”
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中共二十大将于年底召开。中国政府在新的一年中又会祭出哪些宣传招数呢?本台将对此持续关注。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家傲、亚萨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