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有了更大的空间发表言论和传播信息。随着社交媒体衍生的数码外交(digital diplomacy)似乎重塑了传统外交面貌,而中国正利用这股新潮流进行着价值观输出。
近日,中国再次因其侵犯人权的状况而陷入国际社会的谴责声浪中,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华春莹则不遗余力地反驳这些批评。她于10月7日连发四条推文,指责美国、英国、德国种族歧视严重,认为他们没有资格对中国进行说教。
Whataboutism再流行 拜中国外交官所赐?
英国广播电台(BBC)曾发文解释,这是华春莹等中国官员常在推特上使用的方法,称之为“那你们还”论(Whataboutism),起源于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对西方使用的一种政治宣传技巧,并在今时今日的社交媒体时代再次兴起。
奥克兰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讲师诺克(Stephen Noakes)告诉记者,他留意到中国的外交官们时常透过推特积极参与公开辩论。
“(他们)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塑造公众对中国的看法。不过,他们明显不擅于这么做,所以才会进行各种猛烈抨击,最后演变成超民族主义。”
“战狼”陷争议 效果有点意想不到
推特上最活跃的中国官员之一、以犀利言论著称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去年为维护中国的新疆政策,借机批评美国种族问题。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驻联合国大使赖斯(Susan Rice)在推特上严厉驳斥赵立坚的言论。两人随后展开“骂战”,引发舆论风波。虽然大部分推特用户对赵立坚的说辞持负面态度,同时也表示不相信中国的“谎言”,但事发后,英国《卫报》发现,赵立坚的推特却增加了约一千名追随者。
诺克(Stephen Noakes)分析说,中国外交官们不一定是为了要改变外界观点而发起类似的社媒攻势,而这股数码外交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我观察到的是中国越来越强硬的表态,似乎在告诉世界:中国就是这样,有点叫嚣的意思。另外,这也和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有关,外交官们必须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忠心,所以在西方的大众平台才出现中国民族主义的‘轰炸’。”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在2013年就公开讲到,“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中国“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有外媒披露,中国外长王毅在2019年的一次工作会议上,首次敦促官员面对国际挑战时要表现出更强的“战斗精神”。
中国驻外使团的“数码外交”之路
《卫报》早前的报道引述专家分析,自2014年开始,所有驻海外的中国大使馆都开通了脸书页面,主要用于推广中国文化和与他国的合作。他们在推特上的账号则采用了更加个人化、挑衅的风格,多涉及敏感议题,作用是反驳针对中国的“恶评”。
由中国驻外人员注册的推特账户2019年出现大幅度增长。英国广播公司(BBC)辨认出55个由中国外交官,使领馆管理的推特账号,其中有32个是在2019年注册。包括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张利忠等都是新加入“推特外交”(Twiplomacy)行列的中国高级外交官们。他们的“分工”及“风格”也有细微不同。
例如,崔天凯多重申有关香港、台湾等中国主权立场议题;刘晓明负责驳斥国家社会对新疆丶香港人权状况的谴责;张利忠则是3人中最“低调”的。他不久前与马尔代夫前总统纳希德(Mohamed Nasheed)就该国的中国债务危机,进行了被媒体形容为较友好的辩论,并且时不时发布一些如熊猫、无人驾驶汽车等软性内容。
曾在中国外交部工作的美国独立政治学者顾为群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大使们的个人推特账号背后都有大使馆的“撑腰”和专业团队的协调。
“这些外交官事先应该已经得到使馆或者总领事的授权,肯定也会有专门的机构来评估有效性,然后调整宣传方法。”
他补充说,中国外交使团开启“推特外交”之路相信是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启发。
“我觉得他们意识到新媒体在国际沟通方面的重要性,加上中美两国竞争的背景。他们也意识到特朗普总统非常喜欢、善用推特来试图和选民沟通,表达对时政的看法,非常有效。中国内部就达成共识,选择实现沟通战略方面的转型。”
紧跟潮流 从传统转型
据香港《南华早报》介绍,特朗普2017年透过推特向中国“开炮”,指责中国单方面从贸易中吸取美国大量金钱和财富,但没有在朝鲜问题上施予援手。这番言论引发北京方面的强烈反弹。不过,中国方面当时并没有运用“推特外交”,而是以官方媒体新华社的一篇评论文章做出回应。
顾为群解释说,对比中国官方早前传统的宣传方式,“推特外交”这种接触范围广、全球通用的手段明显更有效。
“(官方媒体)篇幅是有限的。从话语权竞争的角度来讲,就比不过别人。任何一个关于中美政策中的小问题都报道、评论的话,没那么多篇幅,可以评论的人、反应的速度都受到限制。当局权衡利弊后,允许外交官他们有灵活度,用个性化的角度,自己的语言来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他随即话锋一转,强调中国外交官员可以随意“翻墙”,使用在中国国内遭禁的社媒平台,无论对美国,还是对中国民众都不公平。
“(中国外交官)他们在美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美国外交官在中国却处处受到限制,想发一篇文章给媒体都被拒绝,碍于中国政府的一些举措,很难和中国人民沟通。这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国际沟通竞赛场所。”
西方外交官的“推特外交”
那么,西方国家的外交官们是如何看待“推特外交”这股风潮?
美国驻墨西哥大使兰道(Christopher Landau)以及墨西哥驻美国大使巴尔塞纳(Martha Barcena )星期三在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因分享生活照片而获得很多推友喜爱的兰道说,推特似乎摘下了外交官员的神秘面纱。
“我想民众并不习惯和大使进行直接接触,他们也会好奇大使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推特)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沟通渠道,它让我更容易融入当地人民之中。”
然而,兰道隐晦表示,推特上的言论空间很容易被有心人滥用,导致有关机构必须采用措施制止,意味着其他人的权利也会相应地被剥夺。
巴尔塞纳直言,推特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极快地掌握资讯,但虚假消息丶言论两极化的现象令人担忧。
“我通常是不参与‘口水战’的。当然我会收到一些批评,我也认为我们应该面对这些批评,我有时会回复说:谢谢你的讯息,我只是表达我的意见。不过,我不会容忍侮辱性的言语。”
在被问到中西方外交人员在新媒体引领下,所制定的公共外交策略是否拥有本质差异时,奥克兰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讲师诺克形容,中国目前的对外表现充斥着自以为是的情绪,将拒绝、反抗民主价值观的行为合理化,试图为自己在民主世界外争取空间,这是在中国上一代外交方针中很少出现的。
(记者:韩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