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一位中国经济分析师表示,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例虽然短期出现下降,但长远来看是呈现上升的趋势,显示中国经济依旧十分看好,可谓"东升西降"的态势不变。由于该文发表在中国官媒,也让外界质疑是否为政治宣传。
2月25日,在中国经济面临消费疲软、地产行业泡沫破裂等结构性问题的同时,中国官媒《光明日报》刊出“唱衰中国,难阻东升西降大势”一文。文章指出,虽然2023年美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提高,中国占比减少,但不能据此认为“中国发展前景黯淡”或世界经济格局停止了“东升西降”的演变态势。
文章指出,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增加,是因为通货膨胀导致价格水平上涨,加上美元汇率升值也导致世界各国的GDP折算为美元后,“名义增长率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些短期因素意味,发达经济体占比下降、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占比上升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而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也不会有所改变。
原青海政协委员及企业家王瑞琴对本台表示,中共1949年建国以来,光明日报就是官媒三巨头之一(另两家为新华社及人民日报),主要负责理论探讨和宣传。如今光明日报的影响力式微,“这篇文章赤裸裸就是给中共打气、洗地的宣传文章,不必太认真看,这个文章在中国也没人看。”
王瑞琴指出,文章作者“张永军”曾任职国家信息中心,目前待的机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不仅主管部门是国家发改委,创始人还是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由此推断张永军本人很可能是“以学者为名的官员”。
"东升西降"起源及用意
文章标题的“东升西降”一词,能追溯到2021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政治概念。根据人民日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曾说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东升西降’。他当时指出,”新冠疫情除了让复苏疲软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也凸显西方资本主义的诟病,而使国际“东升西降”的趋势更加明显;不过,中国经济在政府放弃清零政策后,反而出现断崖式下滑,外界开始质疑“东升西降”说法与现实有所违背。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对此表示,“东升西降”的概念有200多年历史。从相对英国以东的欧洲国家崛起,再到西欧与苏联阵营的对比,乃至二战期间日本以旭日东升象征亚洲崛起及扩张,以及毛泽东在1950年代也曾评判国际局势为“东风压倒西风”。
夏明认为,“东升西降”这样模糊的政治概念不能掩盖外资在中国的活动,或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情况。 原青海政协委员王瑞琴也认为,美国经济前景不能只看GDP占比等数据,也要从经济总量基数大及行业部门的韧性,才能比较完整的评析。
记者:乔琴恩 责编:李亚千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