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互联网中,“蛋炒饭”这个词汇正在变得越来越敏感。曾担任过微博审查员的刘力朋10月25日接受本台采访,讲述了当前中国网络舆论环境的成因以及“蛋炒饭”一词在中文网络中变得越来越敏感的过程。
小粉红的“出征”源于中国官方的言论管制
本月,在微博上已有两起因用户发布与“蛋炒饭”相关的内容遭到拘留或禁言的事件。多年以来,中国有不少网民以“蛋炒饭”一词指代在韩战中死于空袭的毛泽东长子毛岸英。而10月24日和25日,又分别是毛岸英的生日及中共军队在韩战中进行的首次作战的日子。值得注意的是,在两起事件中,发布与“蛋炒饭”相关内容的微博账号都遭到了小粉红的大量攻击。
曾担任微博审查员的刘力朋表示,当前的中国网络环境与以前很不一样:“这些人的‘出征’或者‘猎巫’,我觉得其实还是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爱国主义,或者叫民族主义的狂热,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猛。”
他举了2012年反日游行期间的舆论环境作为例子,与当下的网络舆论情况进行了对比:“之前在上一波非常狂热的时候,比方说2012年反日游行的时候,跟现在的情形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有非常非常多的愤怒青年去街上砸日系车,但是没有人在网上大张旗鼓地举报别人。”
刘力朋认为,目前这种网络舆论环境的成因,是中国当局的刻意引导:“墙内这些集体出征别人、挂别人、猎巫别人的网民,他们还是有牵头的,并不是说完全没有组织。比方说,他们发现一件事不符合中国的‘政治正确’,一般来讲就是‘辱华’、‘辱英烈’或者各种的,他们会先在微博里@给那些‘金V’,也就是平常挑头攻击别人的那些人。”
他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金V”:“微博给这些关键的意见领袖们发一个叫‘金V’的,比普通‘V用户’还高级的认证。现在,可以说有这个认证的,除了干自己的专业,比方说美食什么的,其他做舆论、网民意见的、能够存活下来的,基本都是爱国的大粉红。”
现居美国中西部的新闻学研究者黄先生赞同这种说法,表示中共的言论压制是导致这种舆论环境的原因:“我们不要忘记,共产党对言论的高度压制,以及他们鼓励民众对‘潜在的与外部势力可能勾结的群体’进行告密揭发的操作,是中国舆论场中的严肃讨论日渐被小粉红式的肤浅言论所代替的重要原因。”
刘力朋则表示,在目前的舆论审查制度下,中国的网民在网上“什么都不能说,只能爱国”,网民的意见被“卡进了爱国的死胡同里”。他认为,在这种舆论环境下,那些看上去是“自发”的“爱国网民”实际上与中国官方有关:“这种基本上可以说是自发的行动,其实还是有节点的,他们是有传播的路径的。当然并不能说,因此他就跟官方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跟官方有完全的关系。”
“蛋炒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非常“敏感”的
毛岸英在韩战战场上的具体死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根据曾任中共入朝部队作战处副处长、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的杨迪在回忆录中披露,导致毛岸英死亡的空袭发生时,毛岸英正在与人在防空洞外烹饪蛋炒饭,违反了防空纪律。不过,对于这种说法,多年以来也一直有反对的声音。
黄先生表示,目前中共对“蛋炒饭”一词的敏感,以及许多网民对“蛋炒饭”一词的热衷,与中共对历史真相的掩盖有关:“毛岸英之死这一事件,经过共产党精心的封锁和删除,早已无从查证。但是,从网民对于蛋炒饭流言的热衷程度来看,至少能够证明,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各种虚假宣传和宏大叙事,有相当多清醒的中国公民对之抱有怀疑和嘲讽的态度。”
2018年4月,中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英烈保护法》,其中的第22条规定“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第27条则规定了对有“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行为的人的处罚方式。刘力朋指出,在这部法律通过之前,网上舆论环境有所不同:“关于蛋炒饭的审查标准,其实还是这些年才变得非常非常敏感起来的。在2018年《英烈保护法》出台之前,像网上各种‘恶毒政治隐喻’,或者拿‘英烈’开涮、搞笑的段子其实非常非常多。”
他进一步说明了2018年之前和之后情况的对比:“可能审查员看着它不好就把它删了,觉得没问题就不管它,很多很多这样的情况。在时之后,可能变成了平台主要的审查标准,甚至对有违反《英烈保护法》的,可以约谈你这个平台,把这个平台停掉。这个变成很严格的标准,还是在2018年以后。”
1950年11月25日,是毛岸英死于空袭的日子。随着“蛋炒饭”成为一种政治隐喻,一些中国网友开始将11月25日这一天命名为“蛋炒饭节”,或者将与北美感恩节日期相近的这一天称作“中国感恩节”。刘力朋表示,在2018年之后,“蛋炒饭”作为一种政治隐喻已经传开了,因此相关讨论难以在网上刹车。近年来,包括《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网红厨师王刚,都曾因为在10月—11月间发布与“蛋炒饭”相关的内容,遭到“爱国网友”攻击。他表示:“我相信,如果不是通过他们这种不停地抓人,给大家来个恐怖的科普,这天就是蛋炒饭节,大家不可以说蛋炒饭,不然的话以后还是会有人发错菜谱,蛋炒饭可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料理了。”
刘力朋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一种局面:“就像前段时间有个网友说的,他说如果有人可以做到永远不‘辱华’,那说明他知道所有辱华的梗,这本身就是一种‘辱华’。”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孙诚旧金山报道 责编:嘉远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