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临世界新闻自由日 中国环保问题仍难以突破新闻限制

0:00 / 0:00

5月3日是联合国创立的一年一度的"世界新闻自由日",今年的"世界新闻自由日"聚焦当前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新闻和表达自由的重要性。但在现今的中国,由于新闻自由受到钳制,环境问题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

玛蒂娜(Martina Igini)当地时间5月2日午后一点,从香港给本台记者发来邮件说,“我很愿意在电话上和您交谈,但不幸的是,我在香港,我担心这个问题太敏感,或者说太危险。”

玛蒂娜目前担任专注环境问题的新闻机构Earth.org的执行总编。这个总部位于香港的机构过去几年一直在报道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今年一月刊发的最新报道中,玛蒂娜梳理了目前中国主要面对的五个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食物和水短缺、塑料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似乎为了不让记者太过失望,她又在邮件中补了一句,“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不太愿意谈及我在报道这些问题时的经历。”

专注环境问题的新闻机构Earth.org执行总编玛蒂娜(Martina Igini)在今年一月刊发的最新报道中梳理了目前中国主要面对的五个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食物和水短缺、塑料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Earth.org)
专注环境问题的新闻机构Earth.org执行总编玛蒂娜(Martina Igini)在今年一月刊发的最新报道中梳理了目前中国主要面对的五个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食物和水短缺、塑料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Earth.org)

你懂的!

就在玛蒂娜回复的第二天,5月3日,无国界记者组织(RSF)公布了2024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中国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72位,香港也只是排名第135位,延续了近几年的低位走势。

玛蒂娜的邮件似乎准确注释了无国界记者组织的这个排名。但在环境问题上,希望记者“能够理解”的不止是玛蒂娜这样的记者。本台记者电话接通的多个在中国从事环保行动的公益人士也都以不方便为由拒绝采访,其中有人说“大家都懂的”。

北京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负责人宋欣洲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做环保工作,和媒体人士接触比较多。他观察到,中国媒体对环保问题的报道限制比较多,“记者去采访一些信息还是可以进行正常的报道,但他们对信息的获取没那么便捷,就是需要自己去联系环境事件的当事人。”

他分析说,在一些环境事件中,地方保护主义往往阻碍对环境问题的报道,“由于地方主义,他们(地方政府)会压制一些环境事件的报道,对一些信息不进行披露,对事件的信息进行隐瞒。”他补充说,地方政府采取的做法还包括压制环境事件受害者的上访。

在2000年代初期,宋欣洲从事环保工作,曾和律师、记者等行业的人有过多种合作,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调查也曾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但现在这些活动已几乎不可能。

宋欣洲负责的“绿色北京”自身的活动从2015年起已经逐渐减少,现在几乎停滞。他介绍说,由于中国的政策环境,“绿色北京”无法继续注册为非盈利组织,“长期边缘性的状态让你无法正常运转”。

正是在2015年,中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了全面打压,政治上不太敏感的组织,包括环保组织、女权组织也在被打压之列。

北京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负责人宋欣洲表示,该组织自身的活动从2015年起已经逐渐减少,现在几乎停滞。(宋欣洲提供,拍摄日期不详)
北京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负责人宋欣洲表示,该组织自身的活动从2015年起已经逐渐减少,现在几乎停滞。(宋欣洲提供,拍摄日期不详)

报喜不报忧

与宋欣洲不同,身在江苏宜兴市的吴立红在保护太湖的过程中,似乎一直是孤军奋战。

吴立红从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关注太湖的污染,他常年向媒体和官方举报当地企业污染太湖的问题。2005年,吴立红还被中国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之一。

仅相隔两年,2007年,吴立红却又遭到媒体的打压。当年八月,吴立红因为长期揭露当地的污染问题,被当地法院以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判处两年有期徒刑,投入狱中。但在此前的六月,新华社就在报道中说,吴立红敲诈勒索、谋私敛财。吴立红的判刑结果出来后,外界哗然,指责新华社是未审先判。

吴立红对中国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充满疑虑,他对记者说,“中国媒体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只报正面形象,不敢报(负面消息)。现在搞宣传不都是这样吗?不敢报负面的,他要报他的伟光正,报他的治理,骗骗上面,骗中央。”

四月初,中国官媒新华报业网报道说,江苏正更加精准地开展太湖治理。文中还专门举例,吴立红所在的宜兴市地方政府近年来,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关闭了所有工业企业的排污口。

但吴立红告诉记者,太湖的污染情况仍然非常严重。他举例说,一年前他就注意到,地界临近的浙江湖州十多家企业搬迁到他所在的宜兴市,继续排放污水,“后来,这几个月我又去看,发现那里的排污越来越糟糕。”

本台无法独立核实前述提及的宜兴市污染状况。但就在记者电话采访吴立红进行到六分钟时,电话突然被中断,屡次拨打也无法联通。在换了两个号码后,记者才与吴立红重新联络上。吴立红说,他的电话常年被警方严密监控。

2017年11月14日,民间环保人士吴立红描述了他所在的一家工厂外化学制造业污染物造成的水和土壤污染,他称这家工厂违反了环境保护规定。(路透社)
2017年11月14日,民间环保人士吴立红描述了他所在的一家工厂外化学制造业污染物造成的水和土壤污染,他称这家工厂违反了环境保护规定。(路透社)

新闻自由的价值

中国“乐水行”环保项目发起人张峻峰多年来,也一直在关注中国水污染问题。但他在这个过程中,与媒体和政府的关系似乎并不像吴立红那样拉满张力。

张峻峰回忆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他与媒体的沟通还比较顺畅,“北京奥运会之前我所做的一些信息沟通,以及之后的全部沟通中,我都感觉到新闻和信息的自由对信息的沟通和传播是完全正面的价值。”

但最近五年,他感觉到,尤其是中国国内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大为减少了,“国内媒体现在是这个样子,可能是受制于新闻纪律或其他一些原因,他们似乎不太关注环境方面的问题了。”

张峻峰现在主要是和外媒沟通他所推进的环保行动,只是很偶尔才会接受国内媒体的采访。他对国内媒体的印象是,“他们有一些能报道(环境问题),但我们的沟通还是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张峻峰推动的“乐水行”项目目前主要侧重提高公众对环保的意识。他对现在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太满意,“现在的世界舆论似乎更多在关注人权问题、民族问题,资源的问题,甚至地区冲突的问题,其他的,比如说环境问题,似乎大家更淡漠了一些。”

张峻峰说,“乐水行”项目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产生就是因为人类的行为方式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大于自然能化解的能力,所形成的矛盾。”他强调,只有当人们认清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记者:王允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