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亚洲协会邀中、日、香港、新加坡教育官员召开讨论会(图)

三月十六日,纽约的亚洲协会邀请来自日本、香港、新加坡和中国的教育官员就各自国家在发展教育方面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美国能从中借鉴。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

0:00 / 0:00

讨论会由亚洲协会负责教育的副会长托尼.杰克逊主持。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中国有1200万教师,1亿多学生。上海的学生在PISA考试中获得三项第一,但不能代表全国水平。

刘利民说:“对上海学生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我表示自豪的同时,我要跟大家说一句,上海这次测试的结果,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水平。中国还有一些西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还有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质量,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与会者介绍各自教育系统特点的时候,都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日本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长金森越哉(Etsuya Kanamori)介绍,日本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的工资比公务员高。为保证地方上能够付教师的工资,日本政府提供其中的三分之一。这样,再小的地方也能留住好的教师。

教师的表现由校长评估,也会反应在工资中,但是工资差别不大。教师也反过来对学校进行评估,当地家长和社区也会参与对学校的评估,从而促进学校的水平。日本人认为,是全校的老师在教一个学生,而不是这个班的老师在教这个学生。 老师是言传身教的,以身作则,因此还需要有个性。

新加坡贸工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易华仁(S Iswaran)说,新加坡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三分之一当中选择教师,平均从八个毕业生中招募一名教师。而且教师的晋升不是按资排辈,而是品质。所以,三十多岁就可以当校长。

他还把学校比成一个中型企业,教师也需要有领导才能。新教师缺乏的是能力和经验,不是知识。所以,由有经验的教师负责传授教学能力和经验也是重要的一环。

香港教育局副局长陈维安(Kenneth Chen)说,薪水不是问题的全部,而是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和与同行交流,跟上时代。

他强调教育体系的设计,应鼓励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为学生创造环境,给学生学习工具。香港十年前引进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机制后,“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收到好的效果。

来自香港大学的一位听众表示,好的教师有热情,用心投入,所以对待教师不能象机器,而是要当成个体,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自豪感。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