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访华前夕 丁家喜获"全球人权捍卫者奖"

0:00 / 0:00

在《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和《联合国人权捍卫者宣言》发表25周年之际,美国国务院向中国人权捍卫者丁家喜颁发年度性全球人权捍卫者奖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前夕,中国的人权状况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2月1日,中国“新公民运动”发起人、仍被当局羁押的丁家喜获得美国国务院年度全球人权捍卫者奖。丁家喜的妻子罗胜春代替他领奖。

人权捍卫者丁家喜荣获美国务院奖项

罗胜春在获奖消息发布当天向本台表示,这个奖并不是颁给丁家喜一人,而是颁给中国的人权捍卫者群体,尤其是那些还在受迫害的人权捍卫者。

美国国务院在声明中指出,丁家喜十几年来为中国人权活动奔走,发起了“新公民运动”,支持独立候选人参加地方选举,要求政府官员披露财务状况等。2019年以来,丁家喜一直受到审前拘留,并遭受当局不人道的残酷对待。丁家喜于2022年秘密受审,但案件一直没有宣判。

2019年,丁家喜在“厦门聚会案”中被当局拘留,并被指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丁家喜于2022年秘密受审,但案件一直没有宣判。

声明强调:“保护和支持人权捍卫者仍是美国外交政策一个关键的优先事项,因为他们是民主、司法、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经济繁荣和环境可持续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美人权工作者杨占青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尤其是“709大抓捕”案件后,中国公民通过司法救助的维权之路越来越难走。

“在司法维权中,律师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709’的目的就是打压律师,不让律师参与人权、敏感案件,即使参与也不能在没有得到官方授权下对外发声,比如透露案情,对案情进行评论,揭露警方、检察院和法院的一些非法手段,”杨占青说。“从那之后,律师敢于发声的越来越少了。”

旅美中国人权律师吴绍平说:“没有了专业人士为他们(维权人士)提供更好的法律帮助和服务的时候,他们的处境自然而然就更加艰难了。”

杨占青观察发现,对于人权事件,中国国内媒体不敢报道,维权人士受到威胁不敢接受外媒采访,法院、检察院也无视投诉、举报,除了司法维权,公民和社会的监督渠道已被当局堵死。

不仅是人权律师受到打压,中国的公民记者同样无法幸免。据人权信息网站“维权网”披露,曾参与多起#MeToo案件报道的独立记者黄雪琴于2021年9月被广州警方抓捕后,案件多次退回侦查,仍停留在法院审理阶段,开庭日期迟迟不对外公布。前《财新》记者秦梓奕也因参与“白纸运动”被捕。

与此同时,去年北京发生反对封控、反对习近平的“四通桥”事件后,声援“四通桥勇士”的女青年郭艺被捕超过三个月,至今仍状况不明。而参与“白纸运动”的青年辛赏、李思琪等人也都遭到当局报复。

布林肯访华在即 人权议题再成焦点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预计在2月5日访华,并将于2月6日会见中国外长秦刚。外界普遍认为,布林肯此行将延续美中两国领导人在去年底的会晤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疫情等领域寻求对话。

日前,布林肯在出访前会见了多个海外人权组织,听取有关新疆、香港、西藏和中国整体人权情况。截至目前,美国国务院尚未披露布林肯出访是否会与中方就人权议题进行谈判。

杨占青认为,除非美国在经济上保持足够压力,中国政府才会在人权议题上作出让步,而推动中国人权状况改善也是美国的义务和责任。

吴绍平同样表示,美国不应该将人权和经济脱钩。他说,大量美国公民在中共从事经贸活动,也存在被中共当局限制出境甚至抓捕的案例。如果美国不继续促进中国人权状况改善,中方恶劣影响的范围将会辐射至全球。

吴绍平说:“这一次在他(布林肯)成行之前,特地把人权捍卫者奖公布。从这些动作来看,显然美国并没有放弃人权议题。”

记者:经纬 责编: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