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开多项调研报告,其中涉及"寻衅滋事"条文,承认此罪名有被"泛化适用"的情况。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官方虽然承认此法有被泛用,但不一定有改善举动。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开有关农村刑事犯罪的调研报告,透露在今年5月至6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滕伟,曾到在50年代,创造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发源地等,做实地考察,并分析浙江和福建地区有关刑事案件的趋势。报告发现在两地的农村,寻衅滋事罪排在各类罪名的前列,而酒后肇事、赌博和违法上访等行为,多以此法追究刑事责任,认为因法律边界不清,使行政违法行为被拔高为刑事犯罪处理,出现寻衅滋事罪被泛化适用的倾向,关注违法信访行为能否以此法论处的问题。
报告建议,应加大对"寻衅滋事"犯罪案件的审判指导,以司法文件或典型案例的形式,指引地方法院准确使用法律,审慎处理因信访、上访引发的寻衅滋事案件。
法律界人士:承认寻衅滋事有被泛用不等同官方会改正错误
化名陈东的法律界人士对本台表示,有关调研属最高人民法院的内部研究,虽然反映部份实况,特别是在农村发生有基层官员等公权力,处理涉及土地拆迁等问题出现执法毛病,但有关部门一天不修改法律,没有出台具体文件规管泛用,单靠公开报告不足以改善问题。
陈东:"各种的与公权力和管理方不协调和不服从的管理行为,都会被归到寻衅滋事上来,在近年确实是存在一种被泛化的情况。但这只是一个调研报告,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文件,还不能从这个事情来作为一个转折点,看不到从此以后要重新的定义,有改弦更张使用寻衅滋事的安排,目前来说还不能那么乐观。"
评论:官方怕滥权滥捕引爆民怨 向基层暗示已不能再滥用此法维稳
北京时评人季风表示,寻衅滋事罪被滥用的情况存在已久,他父亲多年前与友人上访,执法人员就是用寻衅滋事拘留围观和没有行动的同行者。近年不少异见者和涉及网上言论的案件,也是用寻衅滋事罪处理,形容此法是用来抓官方无办法安插其他罪名又不喜欢的人。他相信,官方现在突然正视此法被滥用,与当局社会气围,民怨沸腾有关。
季风:"就是稳定,现在各地的、涿州的人躺在街边上访,如果要是换了以前,这些人他们劝不走就变成寻衅滋事。以前他(当局)是默许滥用,但是他现在不能默许,如果这一次基层官员不知道,按以前的规则像他们以前,把这种人该抓就抓,这样一抓大家不服,抓的人会越来越多,最后民怨变成了民变,可能会引爆巨大的群体事件,这也是当局最高层最害怕的。"
季风相信,最高人民法院也想借此机会,为当局树立正面形象,以抵销部份对公权力滥权不满的民间声音。
维权人士:承认泛用问题属表面功夫 魔鬼尽在细节当中
曾参与多宗维权案件的江苏宜兴时事评论人张建平表示,今年法律界有不少声音,要求当局正视寻衅滋事罪被滥用的情况,包括人大代表朱征夫以及早前山东5名律师的公开上书等,但公开这份调研,只能视为表面回应民间诉求,留意报告的细节有多处,更让人感到担忧和不安。
张建平:"这篇文章是在说:'这不是口袋罪',它的目的很明显是要对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去信访和投诉举报那些人进行打压,先给你套帽子,你这些信访的,你是妨碍了国家的发展,你只顾自己,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如果大家听从党的领导,全国一盘棋就好了,过去的"枫桥经验"是这样的呀。如果他走人治,后面的冤假错案会更多。"
至于报告提出要对审判发指引,张建平表示,是延续司法黑箱审判的做法,当局不进行司法改革,再多的调研也不会使审讯能公平进行。
记者:陈子非 责编:许书婷 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