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银报告聚焦大数据 警示风险倡导透明

0:00 / 0:00

一年多过去了,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让不少发展中国家再度陷入经济泥潭。不过,世界银行周三发布报告说,当今社会不断产生的数据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数据透明能够帮助公民社会监督政府决策。中国虽然在竭力发展大数据,但是在数据透明化方面却是做得非常不够。

新冠疫情看不见、摸不着,却遍布全球,这给各国政府掌握疫情发展趋势带来了挑战。在这场巨大的公卫危机中,数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周三发布的《2021 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数据创造更好生活》指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不少国家将手机数据用于疫情监测,但这同时也存在数据滥用的风险。

健康码恐存数据风险

中国央视批商家收集人脸识别信息(自由亚洲电台制图)
中国央视批商家收集人脸识别信息(自由亚洲电台制图)

不难看出,数据在中国的防疫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局开发的多款病毒追踪软件在全国各地收集定位数据等敏感个人信息,以此生成显示持有者是否存在病毒传播风险的健康码,市民凭码才能进入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

但随着软件使用率越来越高,个人隐私外泄的风险也逐渐增大。《纽约时报》去年报道,蚂蚁金服协助开发的“支付宝健康码”中的一个程序可以把用户的位置、城市名称和识别编码发送给警方服务器,但并未明确说明这些数据的使用方式。去年年底,另一款名为“北京健康宝”的防疫软件传出个人信息外泄事件,有卖家以一元钱的价格贩卖上千位明星的身份证号。

爱沙尼亚总统卡柳莱德(Kersti Kaljulaid)周三在世界银行举办的报告发布会上说,各国政府在数据领域的政策制定和立法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科技发展速度,但这却是当局不得不做的事。

“我们要规范谁有权采集数据、谁有权处理数据、如何应用分析过的数据、以及如何处置这些数据。”

数据透明有助于建立信任

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指出,官方统计数据的透明可靠有助于建立各方对政府的信任,而缺乏透明度可能会产生负面经济效应、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报告举例说,很多年前,北京的媒体和监督机构发现政府官方空气质量数据与独立监测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存在出入,而民众对于空气质量日益加深的担忧促使几千个提供实时公开数据的空气质量监测站快速扩张。受此影响,中国政府在2013年制定了一项价值1.7万亿元的计划,用于改善全国空气质量。

不过,中国政府近年来发展大数据也引发了不少观察人士的担忧。2014年,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通过综合个人的传统金融记录、社会行为记录和互联网记录,计算出他们的信用评分,而这个分数将被用于影响旅行、升学、就业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批评人士认为,这个体系必然会成为当局加强社会管制、打压异见的重要工具。

世界贸易组织新任秘书长伊韦阿拉(Ngozi Okonjo-Iweala)在发布会上说,只有人们意识到数据采集工作对他们有益,他们才会主动配合。

“如果人们感觉到数据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就会愿意分享个人数据,也就不会那么多疑,而是更愿意参与进来。”

中国大数据看新疆

资料图片:一名维吾尔族示威者抗议中国新疆政策。(路透社)
资料图片:一名维吾尔族示威者抗议中国新疆政策。(路透社)

说到中国的大数据应用,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新疆。在当地维吾尔人聚居区,遍布大街小巷的摄像头监控着居民的一举一动。当局还建立了“一体化联合作战平台”来收集大量个人信息,用于审查和维稳。此外,新疆在2016年启动了全民健康体检工作。维吾尔人表示,当局在此过程中采集了居民的DNA样本、虹膜图像以及其它生物识别信息,用于建立他们的基因档案。两年前,一名荷兰研究人员还透露,深圳一家安防公司的数据库长期处于未受保护状态,超过250万名新疆穆斯林的敏感个人信息可能已经外泄。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尽管无处不在的监控网络对新疆穆斯林产生了巨大威慑力,这并没有提升当地社会的融洽度。

微软总裁史密斯(Brad Smith)就在会上说,保障数据安全是构建信任的一大前提。

“我认为‘信任’一词非常贴切。我们需要保护人们的隐私,也需要保障数据安全,使其不被侵入或窃取。”

这份报告还说,要想提升人们对数据采集的信任度,当局需要建立充分的法律框架,明确区分个人数据和非个人数据。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家傲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