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国民大跃进 新车将强制安装识别芯片

0:00 / 0:00

超过2000万摄像头组成的“天网工程”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它的规模之大被誉为世界上最密集的视频监控网络。《华尔街日报》周三报道,所有在中国登记的新车从明年起将会安装射频识别芯片,“以维护公共安全和缓解交通压力。”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相关记录和不具名人士的消息报道,中国公安部正在筹备一个覆盖全境的车辆电子识别系统。这套系统会使用射频识别芯片(RFID)技术追踪上路车辆。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通信技术。它不需要在识别系统和追踪目标之间建立任何机械或光学的接触,所以在应用方面有移动性强、可靠度高的特点。这门技术不仅被广泛运用到小区、博物馆、大型展会等场所的门禁系统,还被运用到电子防盗标签、产品防伪和食物溯源等商业领域。

知情人士透露,这个计划将在下个月开始实施。直到今年年底,车主在登记新车时还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安装这个芯片,但从2019年第一天开始,所有的新车在登记时都需要安装该设备。

中国公安部主管方案实施,公安部下属的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会起草与此相关的技术标准。

报道说,射频识别芯片将被安装在新车挡风玻璃上。车辆在通过道路上安装的芯片识别设备时,设备会读出诸如车牌号和车辆颜色等信息并把这些数据传入公安部门。但与用于汽车导航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不同,射频识别技术并不会实时显示车辆的位置。

美国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主编陈奎德认为,目前公众还不清楚射频识别芯片较摄像头和卫星定位系统有什么特殊功能,它的实际应用还需要观望。但不论如何,这再一次让他想起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作《1984》,这本书刻划了人们在政府全天候的监控下无处遁形的悲惨世界。

“它(政府)对中国国民的监视、对个人隐私的曝光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且主要是由国家政权部门来进行这种隐私的全面侵犯和对人的监控。”

目前,中国公安部门对车辆的追踪主要是通过在重要路口等位置的监控摄像头实现的,它们因为造价相对便宜成为了“天网工程”的主心骨。但射频识别芯片在大雾等恶劣天气下的识别度更高,同时它的信息识别速度也比摄像头更快。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曾在2014年公布了该科技的草案,指出这项新科技会有效治理交通拥堵、预防汽车恐怖袭击等社会问题。同时,射频识别芯片应用会鼓励中国国产芯片工业的研发。

此后,江苏无锡和广东深圳相继开展了射频识别芯片车辆应用的试点项目,这门技术首先被安装到了当地的出租车、卡车和公务车上,由此收集的信息则被实时传输回了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

中国公安部于2004年启动的“天网工程”在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关于个人隐私和信息滥用方面的担忧。批评性舆论认为,“天网工程”的首要任务是“维稳”,换言之也是北京当局维持统治的手段。强制实行车辆射频识别技术可以被理解为人脸识别技术上的最新拓展,如此一来,在中国无论是行人、驾驶员或是使用公共交通的通勤者都会被“天网”一网打尽。

旅美中国作家、政治评论人士陈破空认为,强制在新车上安装射频识别芯片体现了中国高科技研发的一大目标就是全面操控社会秩序。

“因为中共的执政特点是一党专政,重中之重是政权的安稳,所以它的所谓国之重器,不管是芯片还是其他高科技,首先用于监控人民,只有它监控了人民才会觉得安全。”

他还强调,美国政府不应该给中兴通讯“起死回生”的机会,因为中国厂商进口美国高科技零部件后生产的电子设备时常为中共的维稳机器服务。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截至2017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与前年相比涨幅超过11%。

记者:家傲 责编:寇天力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