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四35周年之际,本台民调征集了网友对于当年六四事件的看法,以及如果穿越回1989年,是否会选择参加学运。结果显示出"白纸一代"与"六四一代"的思想异同。
5月10日,本台透过国际社媒平台X发起一项民调,征询的问题包括:“35年后,你如何看待六四事件?”;“白纸一代”与“六四一代”有何异同?”,以及“如果穿越回1989年,你会参加学运吗?”。截至发稿为止,这项民调共获得近31万人次的浏览量,并有100多则评论,还有部分读者以电邮回复。
【#六四35周年 征稿】
— 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May 10, 2024
35年后,你如何看待 #六四事件?
“#白纸一代”与“六四一代”有何异同?
如果穿越回1989年,你会参加学运吗?为什么?
请跟帖分享高见,或发送电邮 fankui@rfa.org 谢谢! pic.twitter.com/J7KQtfR7ij
网友:" 六四"对很多年轻人还是陌生词
对于35年前的“六四事件”,网友们纷纷发表不同看法,其中多为赞扬肯定,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网友“Lili”说:“六四是中国大陆最接近改变体制、成为民主国家的一次运动,可惜以失败告终。”
网友“马特”表示,当年他才十来岁,看到所在城市的大学生都在上街游行,如果自己是那个年龄,肯定也会加入。他说:“那时都很单纯,并没有要去彻底推翻共产党,而是改良,包括看到三君子用墨水弄脏天安门毛像也非常愤慨。现在想来,他们的觉悟已经领先了广场上的学生,领先了那个时代。可惜,共产党连这个改良的机会都不给人民。”
多年来,“六四”一直是中国官方的禁忌,相关讨论被严格屏蔽。一名来自青岛的中学生发给本台的投稿中表示:“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六四’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伪党的红旗之下生长的我们被灌输着‘爱党即爱国’的概念,我的同学甚至没有搞清什么才代表‘中国’。”
另一位网友在给本台的邮件中说:“大陆人对于六四,要么一开始就被预设的爱党立场带歪,要么知道的多一点,但是一口咬定‘这场风波要有结论’云云……。除了我曾经的两位亲身参与过的老师之外,无一人给予学运正面评价。” 这位网友还表示,大部分人是通过第一次翻墙,在海外的油管和维基百科网站得知六四真相的。但是,由于大部分中国民众受到官方宣传,对当时大量报道了六四实况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西方媒体有很深的刻板印象,使得他们不相信这些媒体的“每一句话”,也包括六四事件。
对此,身在美国加州、曾参与反对疫情清零政策“白纸运动”的中国留学生邬鹤鸣告诉本台:“主要是因为中共的洗脑教育非常、非常成功,你从小也没有别的渠道接触到别的消息,你整个人的思维模式就是已经被固化在他们那一套说辞当中。” 他说,虽然自己已经算比较有独立思考精神,但刚来美国的一、两年,还是会不自觉地按照中共灌输的思维模式进行推理。
参与“八九学运”? 网友:我会,但不会以那种方式
对于本台民调“如果穿越回1989年,你是否会参与学运?”的问题,不少网友反馈说:“我会”,或者引用当时一位大学生回答外国记者的采访:“This is my duty(这是我的责任)。”也有网友直言:“我不一定有勇气参加,但是我是打心里支持八九年的民主运动的。”更有网友说:“我会,但不会以那种方式。”
参与了“白纸运动”的邬鹤鸣告诉本台,他父亲就曾是一位八九学运时在武汉地区的学运领袖。对于本台的民调问题,他表示:“我是一定会去的。一个是出于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我应该会走上街头;另外一个,就是看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也会参与的。”
名叫“Key”的网友说,虽然自己没有亲历六四,但从长辈口中得知当年学生们的勇气令人敬佩,而“时过境迁,年轻一代更需要以和平、理性的方式争取权益。”
网友“反抗者时报”的回复则是:“坦白说,我不会现场参加,但我会用我的能力支持……。当然,群体性事件和运动的影响的确容易更大,但大的影响不一定能作用到一些人。”
六四与白纸 :出于希望 vs.出于绝望?
从中国的“六四事件”到“白纸运动”,其间相差了30多年。那么,这两代青年群体之间都有哪些思想上的异同之处呢?
网友“wophb”说:“35年后,六四事件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值得反思。每一代人都有着独特的使命与责任,‘白纸一代’和‘六四一代’各有所长,都在自己的年代发光。若时光倒流,或许会考虑参与学运,为理想与信念发声。”
网友“XComhghall”表示:“看六四图片,好像有很多在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的人,记者都参与游行。支持‘白纸’好像就只有年轻人,甚至我感觉不少可能比参与六四的学生更年轻。相比主要集中于北京的‘六四’,‘白纸’显得更自发、草根、分散、广泛 — like water(如水)。4月开始的‘六四’,5月下旬才喊出‘李鹏下台’,这样看,白纸更早喊出‘习近平下台’的口号。”
也曾参与“白纸运动”的在美中国留学生张津睿告诉本台,对于这两代人的追求不能一概而论:“但你如果比较说,参加了‘六四;的人和参加了白纸运动的人的话,他们都是试图推进中国的民主化,但他们是在不同的上下文(背景)下,推动中国的民主化。”
张津睿认为,这两场运动的参与者处于不同的时空背景,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比如当年的话,跨国镇压还没有这么严重,现在则非常严重。当时很多最先站出来的人是在海外的,而现在最先站出来的是在中国的。”
邬鹤鸣则认为,参与这两次运动的两代中国人都同样非常勇敢:“在这种集权专制的国家,你要走上街头,对这个政权说任何一个‘不’字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张津睿还表示,两代中国人对于民主理念的认知也很不同:“我这一代人很多是吸收了世界这几十年来发展出来的自由主义理论,包括民族自决,还有对性少数群体认同的关注,还有对民族上的少数群体认同的关注。在80年代,很多人会说‘我们要什么样的中国’,而不会想说‘中国’这个概念是不是有必要的。而现在我这一代人,对这个概念已经在开始解构了。”
除了理论基础的不同,张津睿还认为两代中国人的思想状态同样存在差异:“我想,当时(六四一代)是出于希望;而我们这一代人是出于绝望,在这个封控之下的绝望而做出这样的活动。我们看不到希望,只能搏一搏。”
“白纸一代”对于共产党看得更清楚?
一位名叫“随缘”的网友留言指出,相比于“六四一代”,“白纸一代”对于异议群体、抗争群体彼此间不同政见的容忍程度更高。他认为,这可能是受到香港抗争者“和理非”、“勇武”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影响,在一个要求解封的抗争中喊“习近平下台”,不但没有被扭送、割席,还有不少人跟着一起喊。虽然事后也有人表达了对此不认同的观点。
邬鹤鸣则说:“我们这一代-白纸一代,对于共产党可能看得更清楚一点。当时89年的时候,可能很多人还是对中共带有幻想的。但是你看‘白纸’的时候,连‘打倒共产党’的口号都敢于喊出来了。” 他认为,在35年前,大部分中国人可能都没有想过除了共产党以外,中国还可以有不同的执政党或政权,“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包括不是那么关心政治的年轻人,对共产党都没什么感情。你管得好行,你管得不好那就换。”
记者:凯迪 责编: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