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鲍彤周三(11月9日)去世,令海内外很多知识份子和关注中国未来前途的人士感到哀痛和遗憾。如何评价他的一生对中国改革发展的贡献?他为未来中国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本台记者凯迪邀请旅居美国的89六四主要参与者、电视政论片《河殇》的总撰稿人之一苏晓康,与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陈奎德就此进行讨论。
赵紫阳第一智囊 89六四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苏晓康先生、陈奎德先生,你们好!首先,我想请两位分别简单地说一下你们对鲍彤先生一生的评价?
苏晓康:我认为鲍彤先生,实际上我们应该称他是一位政治家。因为从80年代的那一场改革直到后来六四屠杀,这两个都是邓小平搞的。这个当中起作用非常大的中共高层的人是赵紫阳,但是赵紫阳最重要的智囊,我称他是第一智囊,就是鲍彤。鲍彤是通过赵紫阳起的作用,他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1989年)5月17日,赵紫阳见戈尔巴乔夫的那场接见是整个80年代一个重大政治事件。赵紫阳见戈尔巴乔夫说的那句话,就是鲍彤替他设计的。
记者:他当时说的最重要是哪句话?
苏晓康:最重要的就是他说“一切事情是邓小平决定的”。就这一句话就炸了锅了。那事实上就是这样啊!天安门广场已经闹起来了,全世界看不懂是怎么回事情,以为是赵紫阳要学生从天安门广场撤出来,而邓小平已经去调兵了。赵紫阳非常清楚,邓小平要调兵来镇压学生,学生又不听赵紫阳的话从广场撤出来,所以屠杀就在眼前,无法避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紫阳获得一个机会去见戈尔巴乔夫,他要去讲一句话,就是在全世界电视台都对着北京的时候。而且我曾在中央电视台我知道,那个现场直播是不能掐断的。鲍彤知道这一切,赵紫阳不会知道。鲍彤叫赵紫阳说这句话。今天的历史就是从那一刹那过来的。所有我说鲍彤的作用比赵紫阳还要大,道理就在这儿。
第二个例子是与我有关系的,就是赵紫阳忽然出来支持当时的《河殇》。据赵紫阳后来的回忆录说,当时也是鲍彤给他出的主意。因为鲍彤跟他讲,《河殇》是支持改革的,而《河殇》电视剧播出后在中国,甚至在整个海外华人世界都影响巨大。他一定要借助这样一个力量来支持中国的改革。
当代中国自由派的民间精神领袖
记者:那我们请陈奎德先生也来分享一下您对鲍彤先生的评价。
陈奎德:刚才苏晓康先生已经说了,我是非常同意他说鲍彤先生是一位政治家,当代中国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赵紫阳先生的很多重要的讲话稿都是鲍彤草拟的。鲍彤因为“六四事件”,他在没有发生屠杀之前就被中共高层逮捕了,这本身也表明了鲍彤先生的重要性。
我要讲的是在“六四事件”他出狱之后,整个国内支持赵紫阳先生改革的、所谓自由开放的一些人士派别,都是以鲍彤先生为中心的,很多人都把鲍彤当作一位民间的精神领袖来看待。
鲍彤就是当代谭嗣同
记者:苏晓康先生,我也想让您来评价一下,鲍彤先生对于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变革的作用?
苏晓康:鲍彤先生当年做赵紫阳秘书的时候,赵紫阳因为得到邓小平的首肯,决定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邓小平曾经有过这种念头,然后告诉赵紫阳,让他来做。赵紫阳就是让鲍彤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办公室”。这个期间,鲍彤拿到了这样的一个机会,是可以来帮中共实现一次比以前都更加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可惜被“八九”这场屠杀给斩断了。
鲍彤就是当代的谭嗣同啊!因为80年代的这场政治改革,以及它后来的夭折和晚清那场戊戌变法是非常相似的。我们可以这样比吧,邓小平就是西太后,赵紫阳就是光绪,杨尚昆就是袁世凯,鲍彤就是谭嗣同嘛!因为谭嗣同就被砍了头嘛!邓小平在89以后,曾经下令要枪毙鲍彤,最后没有通过,陈云这些人比邓小平还更老练的。邓小平就认为鲍彤把赵紫阳带坏了。
他被邓小平关到监狱里很多年,放出来以后,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改变了。那是在高压底下,但是后来鲍彤就成为民间维权的一个精神中心了。鲍彤都有杀头的危险,他照样在国内支持这场维权运动。
精神遗产:影响中国未来能否和平转型
记者:陈奎德先生,您如何评价鲍彤先生给中国留下的政治遗产?
陈奎德:刚才说到鲍彤他在中国“六四”之后三十多年,他起的相当重要的作用,就类似当年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等很多人,推动中国的发展。这个精神遗产和他在这段时间所传播的思想,也流传到很大一批人中间,包括老年、青年、中年都有。将来这样一批力量,虽然在现在中国社会完全没有声音、也不能动,但将来还是会发生作用的,对中国的转型和改革发展,我相信他们会起到历史性作用的。
苏晓康:我可以补充一句吗?
记者:当然,苏晓康先生您请讲。
苏晓康:就是今天中国共产党经过89屠杀,到今天习近平这样一个高压的新型集权,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前途呢?一个还能不能温和改革,还是只有爆发大革命,暴力推翻现有政权的这样一场流血的战争。中国人现在面临这样一个选择啊。也就是和平转型的资源和契机。历史提供你契机,你有资源吗?你有办法吗?这是更大的一个问题啊!所以,这个办法和资源就是80年代留下来的,就是以赵紫阳为首的这场政治改革留下来的,鲍彤的遗产就在这个当中。我们需要去整理。这些东西,对未来中国的转型是极其重要的。
记者:谢谢两位今天给我们这个非常精彩的分享。
记者:凯迪 责编:郑崇生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