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前和之后的中国,在他们的眼睛里有何不同?本台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中国,现居加拿大、南非和美国等国的人士。这些近期回过中国、或准备要回中国探亲的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疫情前和疫情后的中国分别是什么样?
年近三十岁的青年刘海洋来自河北廊坊,目前正在加拿大生活。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一月,他回到中国生活了三个多月。
他表示,这次回中国,是他三年多以来的第一次。本次回国之旅,给他最大的印象是中国的萧条:“我回到中国之后,一开始先是隔离。隔离完了之后,当时疫情管控比较严格,觉得中国挺萧条的,按摩店、理发店很多都关门了。后来2022年12月的时候,中国迎来了全国性的奥密克戎的变异病毒,那之后中国就全面放开了疫情管控。但是放开了我觉得经济并没有马上恢复,反而感觉很萧条。”
由于他的许多老同学都在北京工作,因此这一趟回国之旅,他特意在疫情管控措施放开后去了北京游玩。这趟出行带给他的感受是:“像北京最繁华的地方王府井、三里屯这种地方,都是非常萧条,没有什么人,然后当时感觉很讽刺的是,没有什么人出来购物逛街。但反而在街上,还能看到很多已经弃置不用的、废旧的核酸检测小亭子。”
在南非林波波省从事矿业、今年四十多岁的北京人谢凡飞,则是在今年3—4月回中国居住了五个星期。他告诉记者,由于他回去时,中国的疫情管控措施已经放开,因此他没有经历隔离,只是在地铁、公交、飞机上等公共场合被要求戴上口罩。
对于在此之前已经七年没有回国的他来说,中国令他最不适应的一点,是空气污染:“我现在回去都适应不了了,空气我吸着都难受,俩礼拜病一次。这地方怎么呆没法呆,那地方环境不好、人又多。”
尽管这次回国只有五个星期,但谢凡飞却得了两次流感。此外,中国逼仄的居住空间也让他感到不适应:“国内空间也小,我回去住在我爸的老房子里去,怎么我都难受,太小。上厕所都能磕着,洗个澡也难受,水流小、空间少。”
来自广东的梁小姐今年三十多岁。出于安全考虑,她只以文字方式接受了本台采访。去年来到美国加州留学的她,正准备在明年回国探亲。但是,对于这次回国,她却有所担忧:“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去年的封控让人很害怕。回去的话,不知道政府会不会又搞一些事情,让人没法出来。”
她也表示,目前她正在忙着给自己的父母办旅游签证,希望他们也能够来美国看一看:“中国国内总是说美国很危险、很乱,他们就很担心,觉得我留在美国很不安全。但是其实我在这里的生活很平静,和他们讲他们也没法打消担心。所以眼见为实,还是要他们过来看一看才可以。”
留在海外还是回中国?疫情后的中国给了他们答案
刘海洋告诉记者,这次回国之旅,他所见的中国与他印象中有很大的差异:“我这三年一直在海外没回国。也不是说我想在海外发展,这三年我也(因为疫情)没法回国在中国发展。三年之后我准备回国看一看,但是回国之后一看到中国这个情况,感觉跟三年之前我想象的中国的样子不太一样。”
他表示,这次回国让他感到中国社会的戾气很重。他用自己的经历做了说明,表示他感觉在新冠疫情之前,中国的外卖员都非常和气,而现在则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服务业送外卖的,有时候外卖送到之后给我打个电话,很粗暴,说‘出来,来拿,外卖来了,快点出来!’,感觉好像很生气的样子,戾气很重。我也不敢得罪他们,我感觉跟他们一吵,他们就要把刀拿出来把我捅了,非常可怕。”
对于以后是否会回中国发展的问题,刘海洋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说,正是这次时隔三年的回国之旅,让他下定了以后在加拿大发展的决心:“虽然这三年我也在网上看到中国封城严格,这种问题、那种问题,但我总觉得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就恢复了,各方面就好了。但是当我真的看到中国疫情之后的现状,才觉得中国经济情况并不好,找工作很难,社会上整体戾气很重,感觉不是很舒服,不是我以前记忆中的样子。所以我觉得还是不在中国发展,在海外发展了。”
谢凡飞则告诉记者,尽管他曾在2016年时回中国一次,但那次呆的时间短,没有这次那么深刻的印象。而这一次的回国之旅,也让他对未来的规划下定了决心:“我想明白了,我基本就不考虑回中国生活、长期居住了。你也知道,现在国内其实很卷的,就业压力比较大,经济也不是很好,经济发展速度也慢。但是我们这些跑出来的人,别管是国家派出来的,还是需要在市场上找一些人提供专业服务的,在经济上还算是有收益的,比国内强。”
他表示,在未来,他想去欧洲养老。
对于梁小姐来说,未来是否回国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她想做的是先在美国把书读完。但她也告诉记者,在她的心里,想办法留在美国的念头正在变强:“这里自然环境好,人的工作强度也没有那么大,失业也不像现在的国内那么严重。其实有的华人在这里还是很卷,但是我不想过这种生活。虽然还是有希望以后回国的想法,但是现在还在考虑,以后我的想法可能会变吧。”
记者:孙诚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