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刘道玉二教授品评大学生素质及高等教育危机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最近在北京召集“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刘道玉校长和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谈到中国大学生的素质问题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危机。

0:00 / 0:00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钱理群、刘道玉二教授对当代大学生和高等教育的看法,有些看法相当负面。钱教授说,当代中国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里除了“高智商”和“懂得配合”算得上是优点而外,其它只能说是批评或微词了。刘道玉教授谈到当代高等教育的多重危机,其中有两条涉及学生素质:学术视野短浅、学风浮躁。

山东大学教授孙文广表示,当代大学生大多汲汲于个人前程,对社会问题比较冷漠,但也有少数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

“大学生也有不同的层次。其中大部分都是随大流的。对国家大事处于沉默或者冷漠的状态。要念好书,考研,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这是一种。但是,也应该看到有少数的人,80、90后的一些大学生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想了解社会,探索社会,甚至他们看到东西都超出自己专业的范围。学物理的要关心历史、政治、文化,可以很广泛,能够通过翻樯软件看国外的一些咨询,思想达到相当的认识水平。”

孙教授表示,学生学术素养欠缺,要从大学的整体氛围找原因:大学里一些受重用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的人: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目光比较短浅,突出的少一些,有些急功近利的趋势和想法。所以能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院长、系主任到底有多少学问?他们在追求什么?毕竟要影响学生了。有一些身为市长的人,他们学问不是很深,但在学校的地位倒是很显眼。他们善于在官场里走动。”

关于钱理群教授所说一些大学生“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孙教授表示: 一些好的工作要求应聘者是党员,这是体制所决定的:

“文科学生很多以为比较好的工作是当公务员。由于公务员的工作比较稳定,工资比较高,福利比较好。当公务员要考,在考的时候呢,很多的公务员明确的规定必须是共产党员。”

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行政管理系主任蓝云也谈了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蓝教授说,最近20多年来,大学好像在有意引导学生对政治不闻不问:

“我觉得从六四以后整个学校教育的导向就是说希望你不闻不问,但是你成功的标志就是将来你有多少物质上的财富。在整个这样的政治情况下,现在的学生对上层建筑、理念上的东西不是非常的关心。比较追逐物质上的需求。这样的情况下,在2004、2005年国家提出了教育产业化以后,给学生整个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道德趋向的标准,整个学校都向钱看了,你还不向钱看?”

在谈到钱理群教授所谓大学生表现得“世俗”这一点的时候,蓝教授换了个说法:当代中国大学生“比较实际”:

"现在的学生比较实际。比较为利益驱动。这种现象是有的。但是我觉得更深层的问题其实不在学生身上。我们应该从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的环境来看这个问题。如果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老师,包括我们的政府官员、我们的家长和亲戚,如果所有的人都是利益驱动,你要求我们的学生触污泥而不染,变成不是利益驱动,而是被价值所驱动,似乎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学生是在它的环境里长大的。
所以,我们在指责学生的同时,很可能要更多考虑的是我们整个的教育系统和教育体制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看到他们很多很多的问题,觉得跟我们以前印象中的好学生或者是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觉得更大的问题是从社会和学校的层面来找造成这问题的原因。而不是单单把学生拿出来说是你们太差劲了。我觉得这样于事无补。"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表示,“教育需要乌托邦”,需要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