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与中国签订的引渡条约今年 1 月生效后,即在7月拘捕被中方指控“参与恐怖活动”的34岁维族青年艾山。摩洛哥最高法院日前作出判决,批准把艾山引渡回中国。事件引发流亡人士担忧,国际社会也迅速展开营救行动。
经历近5个月的扣押,34岁的维吾尔族青年伊地热斯‧艾山(Yidiresi Aishan)(又译伊德里斯‧哈桑, Idris Hasan)的引渡案传来了坏消息。位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最高法院周三(15日) 裁定艾山涉嫌参与“恐怖主义活动”,批准把他引渡回中国。
艾山的代表律师坎迪尔(Miloud Kandil)表示,裁决对艾山构成很大精神打击。
海外维吾尔人批评摩洛哥见利忘义
作为摩洛哥与中国引渡条约生效后的首宗案件,该裁决除了关乎艾山的个人命运,也牵动所有海外维吾尔人和流亡群体的安危。
“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发言人迪里夏提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中国政府把维吾尔人视为敌人,海外维吾尔人被引渡回中国后,将立刻被关进集中营,面临酷刑和非人道折磨,甚至终身监禁。他促请摩洛哥政府“纠正错误决定”,勿见利忘义。
迪里夏提说:“我们非常担忧摩洛哥政府为了享受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投资,而违反国际人权法和难民法将艾山遣返回中国,因为摩洛哥正在参与北京的‘一带一路’规划。中国政府针对维吾尔民族的迫害已经从境内延伸到了境外,为了达到引渡目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可以利用的手段。”
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发联合声明 批引渡违“不驱回原则”
国际社会亦迅速展开对艾山的营救行动。4名联合国人权专家周四(16日)发布联合声明,批评摩洛哥把维族寻求庇护者引渡到中国,违反“不驱回原则”(principle of non-refoulement),并呼吁摩洛哥政府停止引渡决定。
声明表示,艾山被中国当局指控加入恐怖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 (ETIM),并积极参与活动,加上其少数民族身份,使他在中国面临酷刑和其他残忍处罚的风险。声明指出,只要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目的地国有遭受酷刑的危险,任何国家都无权将此人驱逐、遣返或以其他方式驱离其领土。
“这一个引渡程序是在没有任何形式的独立审查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公然违反了国际人权法和难民法下'绝对禁止驱回'原则。作为摩洛哥的寻求庇护者,艾山应该受到保护。在决定他的难民身份前,他不应以任何形式被引渡或被强迫遣返回中国。”4位联合国人权专家在声明中发出呼声。
声明强调,即使两国存在双边引渡协定,都不能免除各国在国际人权法和难民法下的义务。
四位人权专家包括联合国在酷刑、人权维护者处境和少数族群问题上的特别报告员。特别报告员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的一部分;特别程序是联合国人权系统中最大的独立专家机构,为人权理事会作独立实况调查和监测。
艾山命悬一线 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成关键
一直关注艾山情况的人权组织“保护卫士” 倡导主管劳拉‧哈斯(Laura Harth)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联合国人权专家的联合声明有助敦促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根据《禁止酷刑公约》第22条,要求作为公约签署国的摩洛哥政府立即停止引渡程序。
哈斯说:“4位特别报告员的声明清楚表明,引渡艾山有违《禁止酷刑公约》第3条有关“不驱回原则”的规定,我们希望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不会作出相反决定。不过,当我们还未收到联合国的确切决定,也未确认摩洛哥政府会尊重决定(之前),我们都不敢肯定。我们会作全方位努力,以确保艾山不会被引渡。”
她表示,预计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将于日内作出决定,是否对摩洛哥发出具约束力的要求,这也将是决定艾山命运的关键时刻。
“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成员亦致函各议员所在国的摩洛哥大使馆,重申他们对事件的严重关切,并要求摩洛哥当局遵守“不驱回原则”的国际义务。
艾山是谁?
艾山在2012年离开新疆,到土耳其任职电脑工程师。他由2016年起,活跃于当地一份维吾尔人报章、协助其他活跃人士受访,并收集有关在新疆暴行的证言。他在当地曾三次被拘捕,而由于土耳其和中国之间存在引渡条约,加上忧虑被土耳其驱逐出境,艾山在今年7月19日飞往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不料在机场被当局以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为由拘捕。
由于摩洛哥与中国的引渡条约已于今年 1 月生效,艾山的案件成为引渡条约生效后首宗寻求引渡案件,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早前国际刑警组织在国际舆论压力下,已宣布取消对艾山的“红色通缉令”,指该通缉令违反《联合国人权宣言》精神,也违反国际刑警组织守则有关禁止“进行具政治、军事、宗教或种族性质的干预或活动”等规定。尽管如此,摩洛哥当局仍继续推进艾山的引渡程序。
目前和中国签订引渡条约并已生效的国家至少有39个,大部分集中在亚洲、中东及非洲,例如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而欧洲及美洲则有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巴西、墨西哥等。国际社会质疑,部分国家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和仍然保留死刑的中国签订引渡条约。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吕熙伦敦报道 编辑:何平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