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代表团在达兰萨拉声援西藏

由美国国会高级两党代表团于星期二到访印度达兰萨拉,会见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星期三出席由藏人行政中央举行的欢迎仪式,并发言表达为西藏人民伸张正义的决心。

由美国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率领的国会高级两党八人组成的代表团结束在尼泊尔的访问之后,于星期二(5月9日)抵达藏人行政中央所在地印度达兰萨拉。

代表团成员包括吉姆•森森布伦纳(Jim Sensenbrenner)、艾略特•恩格尔(Eliot Engel)、吉姆•麦克高文(Jim McGovern)、贝蒂•麦卡伦姆(Betty McCollum)、赵美心(Judy May Chu)、乔伊斯•比蒂(Joyce Beatty)和普拉米亚•杰亚帕尔(Pramila Jayapal)。

代表团一行于抵达当日同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在其宫邸接待厅进行了会面,之后前往藏人行政中央办公之地分别会晤司政洛桑森格为首的内阁部长、西藏人民议会议长索南丹培为首的议员,当天下午参访了西藏儿童村。

藏人行政中央组织民众于星期三(10日)早上九点在达兰萨拉大昭寺广场为美国国会代表团的到访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达赖喇嘛网站和藏人行政中央网络电视(TTV)进行了现场直播。

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亲临仪式,并发表演说时对美国政府长期支持西藏表达了感谢,强调用慈悲取代武力来化解问题。

达赖喇嘛说:“目前所存在的西藏问题,对汉人无益,也对藏人无益,而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但是中国政府在藏镇压60余年,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镇压只能给人带来猜忌和恐惧,而产生恐惧就无法获得和谐,没有和谐就解决不了问题。藏民族是消灭不了的,而会一直存在,既然存在就应和谐相处,才会有稳定,有了稳定,对汉藏双方都有好处。这次我们聚在这里,绝对不是在对抗汉民族,也许中方媒体会以‘美国反动势力和达赖反动势力的集聚’来形容今天这样的场合,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考虑的是汉藏间的互惠互利,也一向把汉民族当作朋友来对待,从未有敌友之分。”

美国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南希·佩洛西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达赖喇嘛是慈悲、智慧和希望的象征,她和来自全美的代表团这次到访达兰萨拉感到非常荣幸,并看到西藏重获自由的希望。

南希·佩洛西和此次随行的吉姆•麦克高文、贝蒂•麦卡伦姆和乔伊斯·比蒂曾于2015年11月代表美国国会造访了西藏。佩洛西在仪式上说:“我们当时参观布达拉宫时看到达赖喇嘛尊者的寝殿,我们当下做出承诺,将会竭尽所能让达赖喇嘛尊者重回这座寝殿。”

佩洛西表示:“如果因为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没有发声抗议在西藏和中国其他地方的镇压,自由世界将失去其在世界任何地方谈论人权的道德权威。对中国而言,西藏真正的自治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对我们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缩短不可思议与不可避免之间的距离。相信对于西藏的价值、文化、语言和宗教,在你的奉献、决心和承诺下以及在将活到113岁的达赖喇嘛尊者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藏人行政中央司政洛桑森格和西藏人民议会议长索南丹培分别致辞欢迎和感谢南希·佩洛西率团再度访问达兰萨拉,并通过介绍西藏在中国政府的高压政策下所遭遇的处境,包括藏人自焚事件、喇荣五明佛学院僧舍被强拆及僧尼被强制驱逐等现状,呼吁美国新政府继续支持中间道路政策,促使达赖喇嘛特使和中国政府代表尽早恢复谈判。

美国国会代表团成员吉姆•森森布伦纳、吉姆•麦克高文、艾略特•恩格尔和普拉米亚•杰亚帕尔在仪式上先后发言,一致对西藏的宗教、文化、人权、语言和环境等状况表示“强烈关切”,强调将继续为西藏伸张正义,直到中国政府正视西藏问题的严重性、尊重藏人的意愿、让藏人获得自由为止。

2008年3月,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的南希·佩洛西女士率领国会代表团到访达兰萨拉,出席西藏自由抗暴四十九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演说对当时处在极其严峻的西藏境内处境表达了声援。

这次佩洛西一行再度造访达兰萨拉引起中国政府的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星期三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说:“美国议员前往达兰萨拉会见达赖,对外发出了支持藏独的严重错误信号,违反美国政府关于不支持藏独的承诺,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并已向美国提出严正交涉。”

耿爽补充说:“中国政府敦促美国有关议员慎重处理涉藏问题,停止同达赖方面任何形式的接触,并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有关负面影响。”

达赖喇嘛驻台湾代表达瓦才仁星期三接受本台采访时,谈到南希·佩洛西第二度率团访问达兰萨拉所具有的意义。

达瓦才仁说:“佩洛西这次的访问当然告诉中共,‘我们在任何时候,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我们都会关心西藏,西藏永远都是我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这样的一个信息是非常明确的。美国还是美国,它还是在遵守按照普世价值的原则,而让世人,特别是让那些争取自由、民主或人权的国家和人民可以看到,这个世界还是有一些可以依靠或者可以信赖这样一种力量及人道价值的存在。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意义。”

(特约记者:丹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