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责任?或迫于无奈? 解读香港示威者的逃亡抉择

2019年7月13日,一名香港市民恳求警察不要袭击示威者。(美联社)
2019年7月13日,一名香港市民恳求警察不要袭击示威者。(美联社)

0:00 / 0:00

香港反修例示威者到台湾寻求庇护,被香港部分舆论解读为拒绝承担责任,但有评论却相信,示威者是在迫于无奈下作出抉择,终极目的是寻找新的抗争据点。有民主派人士把近日寻求庇护的浪潮归咎于特区政府,认为已经敲响警号。

冲击香港立法会的示威者选择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到台湾过新生活,有人认为耐人寻味。时事评论员桑普却认为理所当然。

桑普:“如果有这个违法的事情(冲击立法会)他们会被抓的。放在台湾或者一般文明社会,他们可能被关的时间很短,可能是几个月,但在香港可能以年计,甚至被控以很多匪夷所思的罪名,比方说,暴动,袭警等,这个判起来可能是5年以上,10年以下,对年轻人来说是承受不了的。”

2019年7月13日,香港警察袭击示威者。(美联社)
2019年7月13日,香港警察袭击示威者。(美联社)

桑普呼吁外界尊重示威者的逃亡决定。

桑普:“留得青山在,可以继续燃烧。坊间部分人觉得他们很胆小。他们是冲锋陷阵为我们香港人抗议、抗争、挡刀,我们不容苛责,我们也没有资格苛责他们。他们去到那个地方,寻找到新的抗争据点,我相信他们有这样的目的。至于他们会选择在那边居留,政治庇护,还是寻求第三国的帮助,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

桑普:“台湾跟香港至今没有引渡安排。更重要的是,他们到了台湾以后,肯定的是,台湾跟香港一样,站在跟共产中国博弈的前沿。如果他们跑到别的国家去,他们就离开中国太远。”

民主党立法会议员尹兆坚认为,示威者到台湾寻求政治庇护为香港社会敲响警号。

尹兆坚:“这是很大的警号,反映我们的社会已到了病态的程度,试问一个社会要达到什么程度, 才能逼迫一批热爱香港的年轻人,愿意为香港付出的年轻人,要到外国寻求政治庇护。到底恐惧要多严重才会如此。很不幸,我们的政府似乎没有什么自省能力,依然把矛头指向这些希望香港可以拨乱反正的年轻市民。”

亲北京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则把示威者的抉择解读为,有人故意煽动群众,事后又害怕承担法律责任。

梁美芬说,如果有证据证明相关人士蓄意使用武力,即使这些人到其他地区寻求庇护,香港政府也可把他们列为嫌疑犯。他期望示威人士,表达意见之余,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香港三十多名社会人士和前政府官员周五以个人名义发表联署,促请政府从香港社会利益出发,以实际行动化解社会日深的矛盾。联署指出,政府呼吁政府,正视警民冲突,政治问题要政治解决,不把前线警务人员推向政见对立的前缘,建议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过去一个多月的冲突由来和过程,并促请示威者不要以危害人身及生命方式表达不满。

2019年7月13日,香港警察袭击示威者。(美联社)
2019年7月13日,香港警察袭击示威者。(美联社)

在北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批评台湾某些人假扮慈悲。

耿爽:“我奉劝岛内的某些人,不要在这个时刻跳出来假扮慈悲,他们自己不过是个泥菩萨。”

7月1日冲击香港立法会的其中一名示威者据报已抵达美国,耿爽指,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外国政府、组织及个人干预香港事务及干涉中国内政,立场明确。

记者:高锋 责编:胡力汉 陈美华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