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旅居中国多年的英国作家艾礼凯(Alec Ash)发表新书《山之高》。该书探讨了中国年轻人远离大城市,选择前往偏远乡村生活的现象和其背后原因。
曾以《祈愿灯》(Wish Lanterns: Young Lives in New China)记录了中国80后年轻人生活故事的英国作家艾礼凯,在暌违近10年后再度出版新书《山之高》(The Mountains Are High: A Year of Escape and Discovery in Rural China)。该书讲述他加入中国人“反向迁移” 的行列,离开十多年高压力、快节奏的北京城市生活,来到云南大理隐居的经历。他发现,中国中产阶级或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群体,“首度在近代中国史上,开始质疑共产党的行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艾礼凯在本周二美国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新书《山之高》座谈会上表示, “这是人们开始更广泛地抵制中国政府对人民做出承诺,也就是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家与人民形成的社会契约感到失望。从前,人们认为移居城市、把重心放在工作和贡献国家GDP上,就能实现个人财富。但现在,他们可能感觉国家甚至没对他们提供这样的合同。好几代人有这样的想法,特别是20几岁的年轻人。”
艾礼凯认为,这样的转折点主要出现在习近平开启第三任国家主席任期之后。中国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态度,从2008年北京奥运以来的“乐观”,感觉能轻易成为下一个马云,到近年青年失业率高居7%-15%,而只想“躺平”或享受乡野生活的悲观。他表示,尽管相对中国广大的14亿人口来说,去大理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在目前看来只是一小部分,但这显示一些人开始思考,在金钱之后,什么才是他们珍视的价值观?
艾礼凯说:“我书里第一个人物是我在北京认识的摄影师,现在30多岁了,还算年轻吧。他是家里第一个到城市上大学的人,祖父母则是自给自足的农民。他的父母很高兴他搬去北京,但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子在北京生活10年后却决定搬到大理,租了个便宜的院子种菜,然后开一家咖啡馆……。而且,他还没结婚,是个单身汉。”
艾礼凯新书揭示的中国人“反向迁移”现象,此前已引起外界的关注。路透社在去年的相关报道中曾指出,云南大理因为便宜的租金、温和的气候还有迷人的风景,再加上“天高皇帝远”,政治管控相对宽容,而成为许多中国年轻人追寻个人成长与自由、不同于常人“中国梦”的地方。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教授凌敏华向路透社表示,拥有大约65万人口的大理老城区,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吸引了许多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当地较为宽松的新冠清零政策以及远距办公逐渐普及,更增加了中国城市人对于大理的吸引力。
不过,这个“世外桃源”的前景恐怕即将消逝。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在周二的座谈会上指出,“如果(同你所说,中国政治体制越来越中央集权,地方政府与中央的联系越来越深和快速),主流价值向外蔓延并渗透到大理等滋养非主流文化的地区,这将意味什么?十年后,你还能在大理写这本书吗?还是你可能得去柏林,非主流文化的下一个移居地?”
对此,艾礼凯表示,这或许也能说明近年中国的“走线”或“润学潮”背后的问题,民众试图“逃离”中国,到海外寻找更安全、自由和光明的未来。
记者:乔琴恩 责编:何平 网编: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