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增长60年来首次出现萎缩,新生儿人数创历史新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一场论坛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这句话引起全网热议,微博阅读量超过7亿人次。有网民吐槽,房价这么高是不对的、35就找不到工作是不对、延迟退休是不对的、专家大放厥词更不对。
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人,过去六年间出生率一直在下降。此外,每1000人只有6.77名新生儿,也创下历史最低点,各种二孩、三孩催生政策出笼却效果不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11日在“2023消博会新浪财经之夜”上表示,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她说。
【子女是 #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
— 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April 12, 202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說,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 #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pic.twitter.com/JnjBZZTh9m
陈文玲这番话原是鼓励年轻人多生小孩,但听在青年世代耳里相对剥夺感更不是滋味,有网友反讽,“是红利、耗材和消费品,反正不是个‘人’”、“#是消费品还是消耗品啊”。有人回,“生娃是人的本能,不生娃是人的智能”;还有人无奈地说道,“如今的社会已经把年轻人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了吧,要房子买不起,要娱乐没时间,养孩子那必然是养不起……专家的话实在傲慢!给年轻人这样的日子又是对的么?”
年轻世代不愿后代重蹈覆辙
从中国润到台湾的李家宝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现在中国的环境不管是教育、医疗、金融甚至是养老,资源分配极度不公,尤其像他这样出生在山东等“高考重灾区”的年轻人,必须比户口在北京的人高考分数还要高才能上清华、北大,但凡有点认知或想法的年轻人,绝不会希望他们的后代重蹈覆辙。
李家宝:“加上中国三年暴力清零政策,年轻人看到了这个政府,极度官僚体制、草菅人命,我想这是年轻人会对这些专家称‘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极度反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
中国青年失业率始终维持在2成左右,今年6月即将迎来10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尤其是“文科生”未来很茫然。三联生活实验室官方澎湃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文转腿”能拯救内耗严重的年轻人吗?》的文章。文中提到文转码、文转技术、文转医疗,“文转一切”等于没有选择。许多人“文转腿”,离开本职赛道,去当“跑腿精英”。
中国青年报引用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显示,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9.1%、3.4%,远高于总体的5.4%、0.4%。文章引述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濛所举的一个数据,有23%的人会在逃离北上广深15个月左右后,选择回归一线城市。
陈老师:没资本谈恋爱 生小孩太奢侈
自媒体人“陈老师”告诉本台,他自己家里就是计划生育的受害者,妹妹出生时家里为了躲避追查搬到乡下,被发现后实在没钱缴罚款,连电器、家具都被搬走,最后筹了3万块,妹妹才有户口能上学。他感叹,过去政策鼓吹“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现在又鼓励大家多生。中国过去一场场运动,实在毫无人权。
目前润到美国的“陈老师”与仍在中国国内的同学聊天时发现,大家的经济压力非常大。让他体会最深刻的是借钱的人变多了,这情况疫情解封后更严重。“现在大多数人没有什么资本去谈恋爱,因为谈恋爱花钱、吃饭、交通、要出去玩,很多年轻人连谈恋爱的动力都没有。他们不是不愿意谈恋爱,经济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现象比以往更严重。”陈老师说道。
一胎化的适婚男女 “思维被结扎”
“现在的人思维已经被结扎!”人在美国的任瑞婷提出她的观察。刚迎接第一个宝宝的她说道,在中国目前和她一样适婚年龄的一代,很多人是独生子女,这群独生子女的优势在于男女双方若要结婚,双方家长会倾尽所有家产,来帮新婚夫妻买套房。说白了,就是现在就能提前继承父母所有的财产。
“现在很多人说我不要生二胎,我要让我的孩子享受最好的,不要让他跟别人平分我们家的资源。”任瑞婷说,“他们已经习惯父母的都是我的,是既得利益者,爱孩子的方式是把所有的给唯一的小孩,我观察到这是只有中国才会有的问题。”
中国人口专家:解决生育率要从解决民生入手
中国人口专业权威专家、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今年二月接受正观新闻专访提到,目前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主要面临几个问题。如生育成本过高,住房压力,就业失业压力。
“如果能把现实的问题解决,实际上生育率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的。”乔晓春说,“所以解决生育率的问题不能直接通过简单的鼓励生育来实现,而是要从解决民生角度入手,把民生作为目的来解决问题,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
记者:黄春梅 责编:陈美华、许书婷、申铧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