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7岁还没有结婚的妇女被看作是“剩女”,但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如今,中国的一些未婚职业女性开始对“剩女”标签说不!
《纽约时报》最近的一则报道说,超过一定年龄的单身女性在中国一直被称为“剩女”,但如今,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回应和反击这一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贬义称呼。例如,像陈欣(音)这位在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作研究工作的32岁女性,她的生活处处显示出她的成功:她的薪水相当不错,每年多次外出旅行,经常开讲座会讨论气候问题,而且还拥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但是,当她几次回家乡探望父母时,她的父母没兴趣听她最新的冒险活动,而更是愿意讨论她的爱情生活----或缺少爱情生活的问题。陈欣的两个姐姐都已与初恋的男友结婚,并生了孩子。而即便陈欣是一个事业上很成功的女性,但在她母亲眼里,她什么都不是,只是个单身女人。
报道说,北京和上海有成千上万的超过27岁但依然还没有结婚的女性,这些女性通常在中国社会以及被官方媒体说成是“剩女”。报道说,虽然很多单身女性近来开始抵抗这个称号,但中国老一代人的传统观念依然盛行,这些女性不断被劝告:早点结婚,否则就会变成没人要的商品。旅美中国学者,中国文化和社会问题评论人士谢选俊就此指出:
“女子超龄不嫁人的现象已经是全球趋势,但在中国,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获得了高等教育和高薪职业、但没有嫁人的女子却被称为‘剩女’ 。”
根据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虽然中国30岁以下男性比女性多出2000万,但很多未婚男性都在农村地区务农,收入很少。由于中国传统观念要求丈夫需要比妻子挣钱多,像陈欣一样的高收入的那些女性就只能设法争取城市里的少数符合这一条件的单身汉的注意力。
报道说,为中国《Lens视觉》杂志工作的24岁的莱赫表示,她对“剩女”这个称呼和媒体频繁的有关报道都非常反感,特别是因为这些报道没有体现数字背后这些女性作为人的属性,并且缺少对这些女性及她们如何过单身生活的认识。
报道说,莱赫去年开始在中国的交友网站上寻找愿意让她记录其日常生活的成功单身女性,并去北京与那些她在网上找到的类似女性共同生活了几个月。她所追踪的这些女性的职业和兴趣各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单身生活的描述。34岁的电视台主持人朱池(音)告诉莱赫,她不想做出妥协,找一个不如自己成功的丈夫;在北京担任英语老师29岁的朱美婷(音)表示,自己经常向家人撒谎,说在恋爱,以此来避免父母为她安排相亲;而36岁的创业者萨布里娜-魏 (Sabrina Wei) 则告诉莱赫,她只与不以年龄评判她的外国男性约会。
莱希指出,这些女性参加社交活动,和朋友吃饭,练瑜伽,甚至出国旅游。她们不需要通过结婚就已经过上了这种较好的生活。但让莱希意外的是,她接触的很多女性并不介意被叫作“剩女”,让她们最为焦虑的反而是来自父母和亲戚逼婚的压力。
《纽约时报》的报道说,中国的父母历来在子女的婚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甚至到征婚市场上帮子女寻找潜在的对象。例如,在上海人民公园里,每周末都有不少来自上海市郊的家长们聚集在那里,为自己单身的孩子张贴简短的征婚广告。这些广告通常写得非常直接明白,比如,厨艺好、或喜欢读书,年龄29岁等。《Lens视觉》杂志的莱希指出,这些广告缺少更具内涵的任何感性东西,并说这种做法的感觉更像商业交易,而不是在寻找浪漫伴侣。她说,“她们需要的是爱情,但经验告诉她们,在中国,人们不讨论爱情,人们在乎的是找一个可靠的丈夫。” 旅美学者谢选俊就此表示:
“在中国,城市一代的女性将会生活的越来越像西方国家一样,但在边缘和农村地区,女子过二十多岁还不出嫁依然会在好长一段时期里受到歧视。”
另据中国《凤凰聚焦》2014年11月11日第23期的一则有关报道,看来,至少对一部分中国男人来说,中国那句古语还是很对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高学历、高收入,二十大几了还没结婚,这样一群女人在中国被称为"剩女"。许多中国男人因她们的年龄、收入和学历而拒绝了她们。不得已之下,她们移居国外,千里寻爱。报道说,2007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次用"剩女"这个词儿来指那些27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另一个更具毁灭性的词儿恐怕要数"女博士"了。"女博士"在中国除了指那些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外,更有一种批评与讽刺的意味:为了最求高学历,连女性本来应有的为家庭牺牲精神与魅力都没有了,还怎么找对象?
报道指出,虽然男人们也同样面临着找对象结婚的压力,但女人们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却远远多于男性。数不清的调查、文章、漫画以及媒体报道等都用"剩女"这个词儿来描绘大龄单身女性。诸如《九个坏习惯让你找不到好男人》、《八种女人,男人一见就跑》之类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
(记者:希望;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