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春雷锋》在中国多个城市遭冷遇

0:00 / 0:00

3月5号是中国第50个“学雷锋纪念日”。但官方要求放映的讲述雷锋从小学毕业到牺牲成长经历的电影在南京、太原等城市首映当天受到冷遇,观众寥寥。

雷锋是中国官方在1960年代树立的标兵,毛泽东1963年3月5号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这位死于事故的解放军战士的事迹。

今年3月4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的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电影《青春雷锋》、《雷锋在1959》和《雷锋的微笑》的发行放映工作。

山西太原“生活晨报”3月6号报道,太原金逸影城按照通知,原计划3月5日上午放映3场《青春雷锋》,但因前两场无人购票观看,第三场临时决定停映并下片。

南京“扬子晚报”也在同一天报道说,《青春雷锋》在南京首映日出现“零票房”的尴尬局面。不过,南京潇湘影业集团有关人员稍后表示这一报道失实,称首映日当天南京共有89名观众买票进场观看《青春雷锋》,而并非“零票房”。

杭州网络作家昝爱宗对此表示,不管是不是“零票房”,《青春雷锋》在中国大陆的很多城市备受冷遇,足以说明现在的观众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雷锋的故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骗局。

昝爱宗说:“这样一个虚幻的道德模范,骗了中国人民几十年,现在人们终于觉醒了,不上那个当了。这说明共产党宣传道德形象人物已经彻底破产了。”

在《青春雷锋》首映当天,雷锋的生前战友、曾经给雷锋拍过200多幅照片的摄影师张俊,在沈阳一个军方举办的学雷锋大会上作报告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82岁。

对于张俊的死讯,很多网民没有同情,反而充满讥讽。

网友“曾大少阿帅回来了”发帖说:“不知道是不是谎话说多了,羞愧死了。”

网友“online的夜”说:“编故事不难,难得是编一辈子故事,而最最难的是,一辈子只编一个故事,走好”。

深圳作家朱建国对此表示,共产党当年推出雷锋这个“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好战士”的典型人物,主要是为了树立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典型,也可以说,这是毛泽东为了推动文化大革命做的铺垫。

朱建国认为,所谓“雷锋精神”的主题和今天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已经格格不入。当年摄影师张俊等记录下来的有关雷锋事迹的照片,更是被今天的民众当作弄虚作假的证据。

朱建国说:“不少的文章都已经论证,照片都是假的,后来拍的,而且雷锋当年并不艰苦朴素,还带很好的表,穿很好的衣服、皮鞋。”

中国广电总局在通知中要求各地要保证足够场次,放映这些“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而精心创作的优秀影片。”

朱建国就此表示,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中国当局还想用国家机器来给民众洗脑,由此可见,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思路和民众的民意完全脱节。

他说:“在这样一个腐败横行的社会里,做好事一做反而惹出麻烦,现在是要去反腐败,遏制社会的贫富差距,需要这样的大智大慧的改革者,而不是所谓做好事的绵羊式的机器。”

朱建国表示,中国目前贫富差异巨大、贪污腐败成风,今天的民众不需要象雷锋这样“假、大、空”的偶像,他们最需要是敢于挺身而出的反腐斗士。

他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正能量,这个社会真正的正能量却永远被打压,前几年揭露三聚氰胺的记者都已经离开新闻队伍,还有北京的记者王克勤,也辞职了,这些都是为老百姓呼吁、为这个社会健全进行批评的先进人物,他们得到的却只是压制。”

根据中国官方的资料,原籍湖南的雷锋生前在中国东北服役。1962年,雷锋因一名战友在倒车时撞倒电话线杆被砸身亡,年仅21岁。此后雷锋日记被发现,上面记录了他助人为乐的事迹,以及他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心得和对领袖的忠诚。在中国大陆,雷锋成了助人为乐做好事的代名词。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