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舆论对于"徐州锁链女"事件的关注程度,目前仍然一波紧似一波,但各级官方媒体对此却鲜少报道。有评价认为,这起事件的舆情可与孙志刚、雷洋事件相比。但人们为何至今,依旧在等待真相大白?
中国网民对锁链女事件的关注似乎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2月16日已经是元宵节的第二天,但春节前就被披露的“徐州锁链女”在社交媒体上的关注热度仍然居高不下。
与江苏徐州丰县官方此前发出的四份通报几乎同步,中国各方民众挖掘出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和热议,也被各地网友数着一波、两波、三波,甚至有人说元宵节后已经达到第六波舆论沸腾。
令人心痛的“第六波精彩大戏”
名为“晖思”的网友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现在徐州迎来了第六波精彩大戏》认为,这“第六波”与前调查记者邓飞爆出的消息有关。
《凤凰周刊》前编委邓飞2月15日通过社交媒体披露了一张他从网友处获得的董志民与妻子的结婚证照片。不少网友指出,照片上的妻子“杨某侠”与现今锁链女面目差别巨大,绝非同一个人;而这个照片上的杨某侠,才是官方通报上的“小花梅”。
网络舆论,由此再次出现一波针对丰县官方第四份通报的质疑。因为在第四份通报中,已经认定锁链女就是小花梅。现在网友最多的问题是,锁链女到底是谁?
据财新网报道,丰县宣传部就此回应说,已经关注到这一情况,称正在调查此事。但这种模糊的回答显然不能满足外界的探寻。德国之声中文网周三以《锁链女到底是谁?》为标题,把这个问题提到了世界的面前。
但与之相比,中国的各级官方媒体近几周以来却一致保持对事件真相的沉默。除了财新网对网络舆情和官方通报的跟踪外,没有任何官媒对事件进行调查报道。中国央视也只是转述了丰县官方的通报。
前《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主编程益中对本台表示,在发生这么大的舆情的事件中,官媒的表现历来如此,“管理部门,也就是宣传部这样的部门,从来都是第一时间要求各个媒体不得报道,要报道也只能使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或者《人民日报》的口径,或者使用当地宣传部门提供的通稿。”
程益中指出,“徐州锁链女”事件再次凸显中国的媒体已经全面为中共所控制,“无论是产权归属上还是资本的控制,或者人事和组织的渠道等方面看,中国其实现在是没有独立的媒体。”
“徐州锁链女”事件经过近三周的舆论发酵,已经演化成中国全民关注的事件,乃至多家国际媒体也不止一次地跟踪报道。但在事件通过社交媒体揭露的初期,它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只是中国众多拐卖事件之一。除了官媒央视在1月28日,几乎第一时间报道了丰县官方对这一事件的回应后,其它官媒都鲜少跟进。
对于官媒的这种反应,程益中认为,这是“自我审查”机制起到的威慑作用,“我认为,他们已经形成自我审核的机制了。通过这类事件,他们明显就会觉得根本没办法报道,不能报道。我当年在报社的时候,有一些记者,当发生某一件新闻我让他去采访的时候,他很可能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能报道吗?这个报不了吧?”
舆论推动调查
而在同样受到严格控制的中国社交媒体上,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度似乎显得“盛况空前”。有人评价说,这一事件的关注度堪比当初的孙志刚事件和雷洋事件。虽然不断有网友抱怨,他们的有关网帖被删除,甚至社媒账号被禁言,但每天仍有大量消息和分析文章通过社交媒体流传出来。
对于社交媒体的这种状况,前微博审查员刘力朋向本台分析说,“(当局)确实删了不少文章,但没有彻底堵死。因为之前拐卖不是一个非常敏感话题。”
他强调,对此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测试“敏感点”,需要发现社媒监管部门在具体针对哪里、甚至哪个敏感词进行审查,才能进一步解读。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人认为正因为社交媒体的紧密关注和舆情的推动,徐州丰县官方才接连发出四份通报,试图澄清“事实”。但即使如此,舆论仍然不满目前丰县方面的说法和做法。
在第四份通报中,丰县司法机关已经改变了此前通报中不认为存在拐卖的认定,而是指出事件主角董某民涉嫌非法拘禁,以及桑某妞和时某忠涉嫌拐卖妇女罪行。但社媒上仍然存在广泛的声音,指责丰县官方存在隐瞒,要求彻查。
程益中认为,丰县官方不过是在用谎言来掩饰谎言,“后面第二、三、四次的这种通告发布,也都是在圆第一次发布的谎言。为什么要多次发布呢?就是因为第一次发布导致了更大的民情激愤,这个漏洞越捅越大,孙志刚案也是这样。”
目前身居纽约的法学博士张杰则认为,这起事件没有被官方迅速扑火,可能与地方官员懒政有关,“可能有些官员是故意的,他们也不满,他们也有女儿也有妻子。这可能就是他们采取的一种方式,希望社会变革,就是采取不作为,或者躺平的方式,让火越烧越旺。”
可能促发人们走上街头
作为这起事件争议焦点的人口拐卖现象,在中国并不是罕见的社会问题。多年来,包括中国自身学术机构和世界范围内的人权组织,都在调查和分析中国的人口拐卖状况。
张杰博士分析说,这起在中国并不鲜见的人口拐卖事件之所以在今天能引起全民关注,与中国当前的形势有关,“这实际上是他(习近平)给自己挖的坑,他突然把中国拔高了,好像中国就是世界上的老大了,但突然这个事件就击碎了人们心理的底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强调,这种舆情关注当中也隐含着人们的民主诉求,“中国人对习近平政权的一种愤怒和不满平时没有渠道去发泄,而这样一种话题,并且是不带政治性的话题,给了人们机会。事实上你看,除了法律层面外,人们更大的是在讨论文明和制度层面的改变。”
张杰预测说,如果任这起事件发展下去,人们有可能走上街头抗议。
记者:王允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