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康乐县农妇杨改兰一家六口的灭门惨案,近日引发舆论关注。有评论认为,杨改兰案折射出中国扶贫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据《京华时报》等多家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28岁的农妇杨改兰,8月26日在其家房屋后一小路上将4个亲生子女残杀后,服毒自杀。8天后,即9月4日,杨改兰的丈夫李克英服毒身亡。报道说,杨改兰从小生活在阿姑山村,因家境贫寒,没上过一天学。19岁时,杨改兰和同村李克英结婚,李克英入赘到杨家,和杨改兰的父亲杨满堂、70岁的奶奶杨兰芳合住在一处破败的土坯危房里。婚后,李克英农闲时去外面打工,一年能挣6000元-7000元。除了种地,杨家现在还有3头牛、3只羊和一头母猪,是家中主要生计来源。2013年阿姑山村里定低保户时,杨家曾被定为享受低保户。可到了2014年,杨家的低保资格被村里取消了。阿姑山村村委会主任魏公辉对此解释说,杨家全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高于当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2300元标准,因此没有被评定为贫困户。国务院扶贫办调查组已就此事进入阿姑山村展开调查。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9月14号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杨改兰案折射出中国扶贫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现在扶贫工作不能仅仅从钱上来考虑。应该考虑贫困人口的权利、感受和机会。很多的贫穷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权利导致的。比如说,在决定谁是贫困户的时候,谁来决定?如果没被评上,有没有救济的渠道?在杨改兰的案子中,显然都是没有的。”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9月13日刊登署名“周健”的文章认为,贫困和苦难对人来说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对未来丧失了信心。中国农妇杨改兰之所以先把自己的孩子杀死、然后自杀,是因为担心自己死了之后,孩子们更没有活下去的可能性。文章指出,“贫困的代际传播”之所以存在,主要还是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机制不够公平,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缺少社会反哺性支持和帮扶,几乎没有向上流动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而生在这个家庭里面的儿童,自然也难以脱离这个家庭贫困的处境。
谈到杨改兰一家的灭门案件,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学院社会学教授邓小刚9月15日表示:
"女性在中国所承担的社会负担特别重,尤其是在农村,她们承担的负担更重。生活压力比较大,可能诱发她自杀,也因为她自己看不到前途,觉得自己的孩子也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她才这样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人精神上是否正常?因为在中国农村,在中国很多地方,都会发现这种问题,一般老百姓连身体疾病都治不过来,更别说精神方面的治疗。有可能这个人在精神方面已经有问题了,但是因为在农村,人们对这些东西一般也不太理解,也不太重视。这个案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记者:林坪 编辑: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