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学生参观火葬场引争论“死亡教育”如何开展 (一)

中国海口市某中学不久前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在模拟演示中了解尸体火化过程。这种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方式,引发争议。这次节目将分两次播出。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

组织学生到殡仪馆参观,是海口市景山学校高一6班班主任张婧老师的动议。到殡仪馆参观的那天,同学们摒住呼吸、神色凝重,静听工人讲解尸体是如何火化成灰的。这位从事了十几年教育的女教师说,她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常听说孩子不理解父母,自私,遇到挫折自暴自弃等。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和同学或家长发生矛盾后,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因此,张婧老师认为,组织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学习珍惜生命。对这一做法,人们有两种意见。反对的人认为,让学生参观殡仪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可能使学生产生毛骨悚然的惊恐,还可能会让学生生出人生无趣的想法。赞成的人则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使孩子们从情感上体验与死亡相关的情景,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父母亲情,对未来生活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挫折更有承受能力。就此,记者采访了安徽合肥某高中的语文教师陈老师,陈老师说:(录音)

身为父亲的山西的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现状来看,一般学校和学生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各类课程名目繁多,课业负担的沉重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但在对孩子的人文、伦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却非常缺乏。因此李先生认为,海口市张婧老师的这一做法,难能可贵:(录音)

“死亡教育”或者称“生命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也有开展,比如有的学校学习国外的做法,让中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等,也曾引起争议。合肥的陈老师说,中西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所不同:(录音)

陈老师说,在中国,“生命教育”这一领域一直处于缺失或零散状态:(录音)

陈老师建议,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对“生命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录音)

在国外,“生命教育”或称“死亡教育”早已不陌生。自1960年开始,美国从中学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有关课程,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研讨会。而在香港和台湾的部分中小学校也有相关课程。在下周同一时间的节目里,我们将请在美国的社会学和教育界专家谈他们对“死亡教育”的看法、以及在中国可采用的教育形式。请听众届时收听。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