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曼氏亚洲文学大奖(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星期一晚上在香港颁发。这项被外界誉为亚洲版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奖今年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原著《妻妾成群》作家苏童,以作品《河岸》获得。成为继2007 年《狼图腾》后,第二名中国作家获此奖项。
《河岸》有20 几万字,是长篇小说。作品以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为背景,讲述一名共产党官员因谎称是革命烈士后代,与儿子一同被流放,重建新生活。小说以少年主角库东亮的视角及立场,讲述他父亲库文轩在历史情境中的际遇。苏童说他从小在河边长大,《河岸》融会了他多年来与河有关的成长经验,不少内容就编织出苏童对少年生活的追忆。
苏童星期一亲自到香港领奖,在香港短暂停留两天。
星期三已回到南京的他接受本台采访时告知记者他获此奖项的心情感受。
苏童:我是挺高兴的,我觉得评审团也是很专业的,三位评审员采取独立客观的角度,因此我觉获此奖项很光荣。
记者:您在河岸这本书当中,最想突显的主题是什么?
苏童:这本书当中有两个主要表达的诉求,一个是个人角度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那些记忆,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河流的表述,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河边,我想藉河流说出一种虚构的表达。
记者:您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您觉得它对今天中国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苏童:影响就在于当时发生的许多荒诞的事件,制造了许多苦难。许多人对于这段历史有不同的表达,我觉得如果用小说来表达,因为是虚构的,所以表达会更独特一些。
今年的评审团由印度作家米什拉(Pankaj Mishra)、爱尔兰作家托宾(Colm Toibin)和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组成。据报导,评审团表示,今年投交的作品超过150 份,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印度,其次是菲律宾和香港。对于苏童的《河岸》,米什拉和托宾形容是「充满魅力的浪人小说」, 「是有关过分溺爱和父子关系的故事」,当中隐含了许多既滑稽又悲哀的生活和政治寓意。
对于苏童的获奖,独立中文笔会成员,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表示感到鼓舞:“像苏童这种作家多了,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是有积极意义的。我觉得文学作品首先就应该反映中国的现实,反映出中国的黑暗面,如此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据维基百科的介绍,今年46岁的苏童是中国当代作家,原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南京。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米》,《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特点是追求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故事,尽量不带主观情感。苏童的成名作为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