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地人”子女异地高考凸显教育不公 数百人到中国教育部请愿

星期四上午,数百人到北京中国教育部请愿,要求为1200万没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解决子女异地高考问题。

0:00 / 0:00

海外的博讯网报道说,星期四上午9点半,数百名争取平等教育权的家长到达教育部北门旁边的信访接待处,要求与教育部长袁贵仁对话。据悉,当时在教育部门口,有警车11辆,公交车6辆。请愿家长递交的请愿书呼吁允许没有北京户口的北京居民子女能够在北京参加高考并享受与北京考生同等的入学录取待遇。请愿书说,从去年7月第一次给教育部递交建议书以来,目前已经有3万多家长签名支持这项活动。此前,这些家长曾13次向袁部长递书面邀见信并在教育部进行过20多次和平请愿。袁曾承诺一年内给明确答复。现已过一年。

星期四,教育部有关官员接见家长代表,会谈之后,事情没有任何进展,有家长开始高呼袁部长出来。 媒体在对家长采访时,被警察在外围保护着。后来请愿活动平静结束。湖北潜江的维权人士姚立法说,没有北京户口的子女和有户口的教育机会很不均等,高考录取分数线差距很大,

“没有北京户口的学生首先不能在北京报考大学,他只能在他户口原籍参加考试。原籍就是在北京之外参加考试。这些年一直以来的情况入取分数线的差别很大,这对考试来说是明显的不公平。”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岳刚德说,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北京户口在中国得天独厚,

“政策治理上明显地偏向北京。这就有一个特权问题。为什么,因为北京是首都,它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实际上我们国家很多的重要部门它包括很多的群体,它在工作上占有的资源和其他地方比是不均衡的。”

岳刚德教授说,根据2010年的统计,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但没有北京户口的人数有七百多万,其中大部分人都不会再回到原籍,他们已是北京的新市民,在北京工作、生活、纳税,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根据现有依附于户籍的教育体制,他们的子女不能在京读高中、考大学,这非常不合理,而且也不人道,

“如果我们看这计划它设计的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这其实就是人权问题。所以,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它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而且每个人在教育法,在法律面前的权利是平等的。”

岳刚德教授说,北京市 应该降低非北京户口居民子女参加北京高考的“准入”门槛,比如在京居住并取得中学六年学籍的非京籍全日制在校生,期间父母一方连续六年以上在京缴纳社保和个税的考生,可以参加北京的高考,

“它如果想解决的话,它可以在政策上做适当的改进,比如说首先做个调研,看究竟在北京可以参加高考的非北京户籍的有多少人?他们的父母在北京已经工作了多少年?根据年限,占北京城市比例是多少?然后拿出一个大体的政治框架,首先保证一部分人。如果是全部保证,我想现在可能是做不到的。”

接受采访的两位人士都表示,为了给孩子平等的读书机会,他们建议北京市政府尽快出台政策,逐步开放非北京户籍居民在北京读高中和考大学的机会。

以上是本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